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政绩只能加不能减?
2013-01-16 09:59: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370次 评论:0
  徐琦


  环保在政府及政绩考核指标中占比几何?很多地方都在5%以下。这个比重相当于考试中的附加题而非必答题。环境质量上去了,可算是锦上添花;环境状况不理想,也无伤大局。而最近云南省昆明市决定,把滇池治理在经济社会年度目标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从原来的5%提高到15%,不仅考题明确,而且分值占比也不再是无关紧要的边角料,当能触动一些官员的神经。


  当前官员政绩考核考的是什么?自然是发展,是增长。“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什么是“有水分的增长”?弄虚作假是,寅吃卯粮也是,而水分最大的莫过于竭泽而渔,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增长。


  官员考核一般在岁末年初,都说“打个高分好过年,一团和气笑开颜”。以往考核体系存在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政绩简单地等同于数字,习惯于用加法、乘法,而很少用减法和除法,只是算增长,回避谈代价。至于用加法、乘法算出的“数字”内涵怎么样,则很难显示。既然政绩全取决于“数字”是不是好看,自然会使一些干部热衷于短期行为,不惜拼资源、拼环境,吃祖宗遗产,砸子孙饭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GDP是硬道理”成了惯性发展思维。


  然而,正如一家子过日子,怎么可能只有收入没有支出?要想全面客观评价官员政绩,既应看进账,也该算算损失账。随着节能减排指标被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地许多组织部门开始尝试将环境资源指标纳入到干部考核体系中。环保政绩考核,其本质就是在政绩考核中引入成本概念算细账,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评价体系,对取得政绩所付出的投入和代价进行量化计算。从“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到“万元GDP土地消耗量”,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到“环保投入”以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等,都是政绩成本账的内容。

  此举确实抓住了“牛鼻子”。但从各地落实的情况看,问题还是不少。有的地方环保考核权重过低,未能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有些地方光打雷不下雨,环保政绩未能与奖惩措施对应挂钩,“空头支票”遍地飞,即使环保任务完不成,只要经济指标上去了,惩戒的鞭子也迟迟落不到人身上。久而久之,也就难有人真的把环保当回事。可谓“假政绩”喜气洋洋,老百姓不满骂娘。


  有副对联耐人寻味,上联是“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对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一个人注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说一千、我说一万,可怕的是在带有严重偏见的考核体系下的相互攀比、身不由己。最终,个人政绩注水,地方发展缩水;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对这种败坏党风政风、贻误改革发展的浮夸作风,必须露头就打、系统来抓。


  官员考核是评价工作业绩的主要方式,对科学选任干部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为何如此关键的官员考核却常常成了“空架子”、“假把式”?简而言之,一是考核主体缺参与,因不知而生疑。二是考核效果难应用,因无果而生气。老百姓看干部、看我们党,最终看的是实绩、潜绩。要想挤干政绩“水分”,让发展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就要明确一种机制:政绩给谁看,好坏谁说了算?动员群众参与官员政绩考核,引入民意调查机制,通过开展民主测评和社会公认度评价,建立上评下、下评上、横向评、纵向评和群众评的立体评价体系,实现“官评”与“民评”的有机统一。就要树立一种导向:凡是破坏环境的决策一定要问责,凡是科学发展的探索一定要鼓励。走出“为考核而考核”的误区,抓重点项目、抓关键指标,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干部群众切实看到环保政绩考核的实效,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了定量分析的环保政绩考核,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出一个干部的工作实绩,让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干部不但不在政绩考核中吃亏,而且更吃香,科学发展观就能真正得到落实。

5%涨到15%

 


  昆明提高滇池治理考核占比


  中国环境报综合报道 云南省昆明市日前把滇池治理在经济社会年度目标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从原来的5%提高到15%。


  目前,昆明市正快速推进重点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针对24条水质未达标的入滇河道,采取了“一河一策”的方式限期达标。根据新出台的《滇池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昆明市将确保2013~2015年完成规划内工程项目92个、规划外工程项目5个,总投资265.9亿元。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