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义
今年1月1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雾霾天气。数据显示,华北地区的北京、石家庄等城市连续几天的空气质量指数接近或者突破500,呈现严重污染状态。1月14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召开新闻通报会,表示此次严重空气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浓度水平高3个显著的特点,是近年来比较罕见的。
此次严重空气污染的成因包括污染物排量大、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贡献叠加等,北京市应对空气重污染的措施,包括加大污染源监管力度、部分企业停产和部分公车停驶等。可以说,北京市应对此次空气严重污染是有针对性的,做到了信息及时公开,至少让公众明白政府是有所作为的,值得肯定。
这次突然而至的雾霾天气让公众充分领教到了它的威力:湛蓝的天空不见了,清新的空气无影了,充斥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灰茫茫的场景,最大的感受就是无处躲无处藏。此次雾霾天气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片空气中,谁都负有保护它的责任。否则,都会深受其害。
因此,面对这样的严重空气污染,政府和公众都要认真思考,我们能为空气污染的的缓解做点什么。
首先,区域要联动。北京的地形是三面环山,不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并且,北京周边的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北京,其经济和资源条件决定了冬日的取暖方式,这不可避免地为北京的空气污染做贡献。因此,要解决严重空气污染,必须加大与周边地区污染控制的联动力度,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这种联动不能仅仅是污染控制,简单的关停企业了事,而是应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举国上下尤其是北京周边地区倾全力保首都的前提下,首都在有余力的时候也应该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反哺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区域联动的威力。
其次,政府需主导。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是政府的一项职责,也是政府应该为人民生活提供的基础条件。面对这样严重的空气污染,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要从政策引导入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引导公众适度消费,形成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在某些关键时期,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进一步缓解污染压力。例如,此次北京市采取的公车停驶的做法。不过,政府要充分意识到一点,就是绝不能以行政命令代替政策引导,否则就是饮鸩止渴。
第三,监管避死角。加大监管力度是实现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的强有力的手段。目前,环境监管力度已经加大,但是,存在监管死角的现象不容忽视。例如,北京很多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还有活跃在北京城四处的大渣土车扬尘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监管死角的严重性,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才能赢回公众对工作的认可。
第四,公众要参与。此次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让我们充分意识到了一点,我们每一个人与赖以生存的空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实现空气的清新,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为空气质量的改善而努力。例如,少开一天车,减少碳排放;做到家庭垃圾分类保存,不乱丢弃;见到建筑工地或者渣土车扬尘等现象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等。只有每个人都参与了,环境质量的改善才能真正实现,也才能加快实现。
第五,科技要支撑。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既要经济社会发展,还要生态环境良好,要两者兼得。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保障力度。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力度,努力实现工业发展的循环和可持续。还要以科技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更低碳、更绿色。
第六,宣传要继续。要努力通过宣传将目前公众心中的危机感转化为参与的主动力,要让其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绝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应是“事关重大必须重视”。宣传要注重与政府政策的衔接,不能仅仅是不痛不痒的喊话式宣传,而应充分借力政府的有关政策,让公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