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7·21”特大自然灾害暴露出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为期四年的水利工程建设。昨天,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城市零距离》时透露,今年6月,本市要对全长280公里的34条中小河道进行清障,清除行洪河道主河槽内的障碍物。此外,本市将把“南水北调”来的水往上输到密云水库去调蓄,工程投资额达35亿元。
千余设施影响河道行洪 去年“7·21”特大自然灾害后,河道遭挤占的问题暴露出来。一些本应承担起行洪任务的中小河道却被一些农家乐,甚至房地产项目挤占了。 据市水务局初步排查,在全市的中小河道中,仍有1900多处影响防洪的设施,其中,在去年11月已有430处被清掉。市水务局法制处处长冉连起透露,目前工作人员正在根据设施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违建设施比较大,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个村庄。“在今年的水利建设进程中,我们定了一个大的原则,就是主河槽内影响防洪的设施必须清除。” 记者了解到,一旦被水务部门定性为影响行洪,又处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之内的设施,在清障过程中是不给予补偿的。 目前,市水务局已制定了检查方案,近期将组织专家组到各区县检查、督察河道清障的情况。尽管如此,河道清障工作也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河道里有一些村庄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整体搬迁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只好暂时制定出防汛预案,一旦发生洪水能及时避险转移。 汛前改造20座雨水泵站 本市包括雨水泵站、雨水管网在内的雨水设施,都是随着立交桥等道路同步建设的,因年代跨度较大,设计标准差异也比较大。本市城区约有90余座雨水泵站。近几年,随着城市热岛效应,暴雨的强度和瞬时降雨量都比较大,而现有雨水泵站的标准和城市气候的特点已经不匹配。于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泵站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并因地制宜地建设雨水调节池,提高城市道路的通行标准。 “按计划,2012年开工建设的20座雨水泵站主要位于环路和重要地段,包括去年‘7·21’积水比较严重的莲花桥、六里桥、夕照寺和广渠门铁路桥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工程师付朝臣表示,这20座泵站的改造工程是属地的区政府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由排水集团负责具体的工程实施。截至目前,已有11个泵站实现了交地,且排水集团已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另外9处泵站的征地拆迁是制约整个工程进度的关键,现在各区政府正在积极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力争尽早开工。“我们的目标是6月1日汛前必须把这个工程完成,达到新的排放标准,提升泵站的抽升能力。” 密云水库将存“南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为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颐和园团城湖,全长1267公里,沿途并不经过本市的密云水库。但是市水务局规划计划处副处长王助贫昨天透露,目前本市正在启动一项大工程——把“南水北调”来的水往上输到密云水库去调蓄,这项工程的投资额高达35亿元,即将开工建设。 “实际上,这是利用现有的京密引水渠反向输水,通过十几个泵站往上提升,一直提到密云水库去调蓄。”王助贫说,“南水北调”工程要在2014年汛后才开始通水,这项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初期为北京多蓄水,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目前,这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发改委审批,应该在今年上半年开工。王助贫透露:“由于这项工程规模比较大,我们会尽量往前赶工期,预计2015年完工。” 潮白河不再露河床 除了给密云水库补水,“南水北调”工程还有望恢复河床裸露的潮白河水面。 “潮白河的河床这几年一直都是干的,这与北京市本身的水资源情况密切相关。”王助贫说,近几年,水务部门实施了“引温进潮”工程,把温榆河的水通过一个非常大的水处理设施,引到潮白河,目前从潮白河向阳闸以下段已经有水面了。而且这个水面正在逐渐增加,但要想让潮白河整个河道都有水,还是有难度的,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市水务局已经制定了潮白河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配合“南水北调”工程,逐步恢复潮白河的生态。 本报记者 刘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