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鄱阳湖是我国迁徙候鸟重要的越冬地,在多地发生鸟类被猎杀的情况下,这里鸟类保护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晓星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以极其丰富的鸟类资源闻名于世,每年都有数以万计迁徙的候鸟到这里来越冬。
为保护丰富的鸟类资源,1983年6月,江西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越冬候鸟及湿地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2009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外围的沿湖7县增建了5个保护监测站,还将增建两个保护监测站,把保护区保护候鸟和湿地的经验推广到了全鄱阳湖区。
在前段时间我国多地发生野生鸟类被大量猎杀的事件之后,作为我国鸟类重要保护地之一的鄱阳湖,在鸟类保护管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目前面临哪些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能否满足现今鄱阳湖环境管理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深入鄱阳湖区进行了深入采访。
鄱阳湖在鸟类保护方面有何成效?
建立了保护区,初步形成了“湖里巡、路上卡、市场搜、餐馆查”四位一体的保护方式,基本确保了迁徙鸟类的安全越冬。
鄱阳湖上越冬候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尤其珍稀濒危种类,是国内所罕见的。
来自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60万~70万只。其中越冬白鹤最高数量达4000余只,占全球98%以上。全世界80%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在鄱阳湖内越冬。
此外,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种群越冬地,数量达6万多只;还是我国最大的小天鹅种群越冬地,最高数量达7万多只。同时这里也是大量珍稀候鸟的重要迁徙通道和停歇地,有10余种在南北半球间迁徙的鸻鹬类在鄱阳湖补充食物,其数量也达到了全球数量的1%以上。
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白鹤数量急剧下降到了严重濒危的程度。1981年1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濒危动物调查组科研人员在鄱阳湖西北部(现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大湖池区域)发现了91只白鹤。为此,江西省政府于1983年6月批准建立江西省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职能是保护鄱阳湖以白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和湿地生态环境。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新建、永修和星子3县,总面积为2.24万公顷,管辖有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象湖、常湖池等9个湖泊。
2003年,保护区管理局在辖区范围内的永修、星子、新建3县建立了4个保护管理站、每站成立了两个保护点,实行了“局、站、点”的三级管理模式,变以前无站房的“流动”巡护为有站房的“定点”巡护,发现问题能及时有效处置。
考虑到保护区面积只占鄱阳湖湿地面积的5%左右,越冬候鸟活动的范围大,区外还栖息着大量的越冬候鸟,为了做好全鄱阳湖越冬候鸟的监测工作,2007年4月,江西省政府提出在环鄱阳湖湿地重要保护区域建立保护监测站。
从2009年到目前为止,保护区管理局建成了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5个保护监测站,在建九江、星子两个保护监测站,已经基本形成了鄱阳湖湿地和候鸟保护监测网络。
2010年,鄱阳湖沿湖4市、15个县(市、区)与保护区管理局一起成立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和湿地联合保护委员会”,形成了强大的保护合力。
为保护鸟类,保护区一直与多部门联合打击,形成了“湖里巡、路上卡、市场搜、餐馆查”四位一体的保护方式。
在每年的候鸟越冬期,保护区联合沿湖各级政府部门和森林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深入到湖区、主要路口、农贸市场、餐馆酒店等地,大力开展地毯式巡护行动,并多次组织力量深入鄱阳湖腹地排查隐患,成效显著。
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书记吴和平介绍,仅2011年一年就巡护10万公里,清除捕鸟“天网”2000余副,抓捕猎杀、毒杀候鸟分子5人。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还利用直升飞机参与全湖巡护、监测,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巡护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的吴城、大湖池、沙湖、大汊湖4个保护管理站以及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5个保护监测站根据越冬候鸟的栖息情况,确定巡护线路和巡护地点,制定了每天的巡护路线、巡护频率及范围。巡护时,巡护人员必须携带望远镜和数码照相机,便于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和快速取证,同时每组巡护人员必须携带全球定位仪(GPS)记录巡护轨迹。
保护区天天有工作人员在湖区巡逻,给犯罪分子以极大的震慑。与此同时,各站根据辖区内鸟类的栖息情况和时间,对雁鸭类相对集中的区域采取夜晚集中人员重点巡护和重点监测,确保了越冬鸟类的安全越冬。
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
利用和保护矛盾突出、监测体系不完善、经费紧张等,没能形成统一的保护管理体系,一系列问题对鸟类保护构成了挑战。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鸟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挑战一:利用和保护矛盾突出
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渔民赵明福一家是鄱阳湖上典型的水上人家,他家祖辈有五代人都在船上生活。如今,赵明福夫妇、儿子、儿媳还有3岁的孙子依然生活在船上。但是对于赵明福来说,这样的水上生活将在儿子这一代结终。
导致水上生活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湖里的鱼越来越少。
“鄱阳湖鱼的种类从有纪录的133种减少到2010年的74种,渔获物低龄化、低质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告诉记者,目前一些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如凤尾鱼、鲥鱼已属罕见甚至濒临灭绝,特产银鱼逐年减产。受保护的鲤鱼、鲫鱼产卵场所和面积也日趋缩减。
鱼类的减少,也造成了人和鸟争食的状况。吴和平说,过度捕捞、非法采砂及围垦开发严重破坏了候鸟的生存环境;同时,鄱阳湖沿湖人口稠密,保护压力非常大,人口密集,资源已经难以负荷生存的压力。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伍旭东介绍说,鄱阳湖涨水的时候河湖相连,水一退,地势低的就自然成湖。这些归集体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在被高价竞拍之后,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轻而易举开沟把水放干,不管大鱼还是鱼苗皆一扫而光,大鱼批发到集市销售,小鱼冷藏或晒干碾成粉做成饲料。
在保护区管理局拥有湖权的大湖池和沙湖两个湖区,为了保护候鸟生存环境,协管员会根据候鸟觅食的情况控制水位。在放水的时候,鱼也会跟着出来,协管员取个头比较大的鱼,小鱼就被重新放回到湖中,供觅食的候鸟食用。而这些协管员收获的鱼所卖的钱也就是他们的工资。这种可持续的捕获方式目前仅限于这两个湖区,在没有湖权的地方根本无法推行。
“在资源利用中,过渡捕捞、乱捕滥猎、土地利用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威胁。”戴年华说。
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不断受到威胁,栖息地被破坏,直接影响白鹤等珍稀水鸟在湖区越冬栖息。
挑战二:执法政出多门
鄱阳湖湖泊、湿地和候鸟的保护与利用涉及林业、农业、水利、环保、交通、建设、国土、卫生等多个部门和环湖15个县(市、区),同时涉及多部法律、法规。由于各部门履行的权利和职责不同,在湖泊和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往往存在各行其事的现象,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机制,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
虽然《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后,这种情况有较大好转,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鄱阳湖湖区周边有15个县(市、区),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常会不计后果地大力开发湿地,通过牺牲湖区总体利益来保护地方利益。
挑战三:界限难定,权属不清
由于受气候以及长江水位的影响,鄱阳湖每年的水量、水位都各不相同,湖区不时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水域和湿地范围、边界的界定。许多湖泊由多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甚至乡镇共同管辖,各自管辖的范围相互交织,权属不清,有的甚至还存在纠纷。在滨湖地区,部分乡镇、村组在有利益分配时均把湖权揽为己有,当发生问题时,或需要开展保护工作时均把湖权置之身外。
吴和平介绍说,正是边界的难确定性导致推诿扯皮,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湖泊的有效、统一管理。挑战四:保护监测体系亟待完善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科科长文思标介绍说,每年候鸟一来,保护区近85%的职工安排到一线保护站进行巡湖工作。鄱阳湖大大小小的湖汊都是鄱阳湖水退去之后留下的。这里几乎没有路,情况好一点的地方可以骑摩托车或坐拖拉机,但是更多的地方需要巡湖人员穿着下水裤,在齐膝深的水里走几个小时候才能达到内湖。那里是不法分子铺设“天网”最多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有雨雪雾的恶劣天气,视线比较模糊,也是不法分子活动较多的时段。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只有9个湖泊的水禽和植物种类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对越冬种群的栖息地需求,栖息地环境质量如植被、水文、气象、沉积、污染以及人为活动等状况则没有定期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缺乏这些方面的动态资料。
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保护区仅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一般性调查,缺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性调查和动态变化监测,缺乏高水平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系统。
挑战五:工作经费紧张,队伍装备落后
鄱阳湖各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除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湖区其他保护区经费投入很少,管理机构不健全,管护能力落后,缺乏必要的管护、宣传、监测等基础设施、设备,难以履行湿地保护管理的职能。
当前,保护部门均存在保护经费渠道不畅、经费来源单一的情况,有限的经费难以适应保护形势的发展。从候鸟保护来看,在湖区的巡护人员少,全鄱阳湖有各级保护区14个,基本上覆盖了鄱阳湖区80%的面积,但是真正在湖区日夜开展巡护的人少之又少。
李跃无奈地介绍说:“由于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微薄的事业费只可保障简单的日常办公经费,资金紧张,直接影响了保护区管护、科研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记者在鄱阳湖区采访,听到最多的一个例子就是一次深入湖区执法行动所需的燃料费就要三五千元,而鄱阳湖地区多是经济落后地区,管理经费极度缺乏,只有基本的人头费,经费短缺成为制约鄱阳湖候鸟保护的最大障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吴和平说,盗猎分子一般会将“天网”布置在湖区的中心位置,属于沼泽地。而要想拆除“天网”却相当复杂。他们从堤坝下湖区,步行至湖区中心单程就要5个多小时,更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只能靠两条腿进行巡湖和执法。由于没有专门的保护工作经费,给保护候鸟的执法行动带来很大困难。
挑战六: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原有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虽然由14个自然保护区组成,但实际上只有两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1个省级和9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几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由国家级、省级和县级保护区构成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并未有效运行。
由于职能的欠缺,在新建的进贤、余干、鄱阳、湖口、都昌等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只能开展日常的巡护与监测工作,不能行使行政执法权。职能的不完善极大地影响了保护站有效开展保护工作,在遇到盗猎、捕杀越冬候鸟的违法行为时,保护站工作人员只能联系当地政府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部门,协助有关执法部门处理案件,保护站不能在第一时间对盗猎、捕杀越冬候鸟等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出了扩大和延伸保护范围的概念,并先后在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等鄱阳湖周边县建立了5个集湿地资源监测、越冬候鸟保护及禽流感防控为一体的保护监测站,还将建立九江、星子保护监测站,逐步探索推行全湖保护管理的方法与路径。
如何推进鄱阳湖实施全湖保护?
推进鄱阳湖全湖保护管理,需要解决湖区群众的生计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尽快建立湖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目前鄱阳湖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如今鄱阳湖环境管理的需要,推进鄱阳湖全湖保护管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提高湖区经济水平,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为了保护鄱阳湖核心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大湖池、沙湖两个渔场300余名村民搬迁到附近县城进行安置。从湖区搬到县城后,打工收入比以往更多、更稳定,安置房比以前更大,小孩读书也更方便,较好地解决了人鸟争食矛盾。
二要整合湖区管理资源,理顺管理体制;三要加大对保护资金的投入,保障湖区稳定;四要在湖区积极开展湿地生态补偿。
湖区百姓为鄱阳湖保护付出了多少?据不完全统计,为保护湿地,九江市湿地地区农、渔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其中,粮食生产损失1.2亿元、牧业损失0.8亿元、湖泊水产损失1.9亿元。2011年,九江市发改委已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方案,建议对湿地保护进行生态补偿。
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江西省将建立健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新条例的执行和落实,将为湖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提供有力支持。
在采访中,基层干部、渔民、保护区工作人员等都呼吁,要在鄱阳湖进行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要有效解决保护区的“人鸟争食”矛盾,就要减少人类开发活动,要参照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对保护区群众进行生态补偿,换取他们让出湿地和湖面,为候鸟腾出觅食和活动空间。
今年8月,江西省由省财政厅和省林业厅组成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调研组,对沿鄱阳湖新建县、鄱阳县、都昌县和永修县开展鄱阳湖湿地生态政策调研工作,为推动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新闻链接
尽管我国很多地方对猎杀野生鸟类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但由于受利益驱使,依然有很多不法分子乱捕滥杀鸟类,最近发生的几起捕杀鸟类的事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连猎鸟入刑事件
2010年9月28日,辽宁省大连市民刁成柒在旅顺口区铁山街道陈家村南山架设两块鸟网非法捕鸟,共猎捕、杀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红角鸮、雀鹰共计20只,以及12只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鸟类,为此于2011年5月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两万元。这是自有辽宁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因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野生动物罪而获刑最重的一个案例。
“千年鸟道”大量鸟类惨遭猎杀事件
今年10月16日,一部名为《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的纪录片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12分钟的纪录片拍摄于湖南省罗霄山脉的大山深处。志愿者李锋和他的两名同伴通过前后历时1个月的拍摄,用影像的方式揭露了湖南罗霄山脉及新化、新邵、桂东等地“千年鸟道”上大量迁徙候鸟被大规模捕杀的违法行为。据透露,在有的村落,1年下来捕获的南迁候鸟甚至可高达150吨以上。
在被媒体曝光之后,国家林业局向湖南省林业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迅速调查候鸟迁徙线路涉及地区猎杀候鸟情况,坚决查处猎杀候鸟违法行为。同时,还要求全国各省(区、市)林业厅(局)确保候鸟迁徙安全。
天津白鹳惨遭毒杀事件
今年11月12日,天津市北大港湿地有30多只东方白鹳遭遇投毒,经过志愿者们的努力,在湿地中救出了13只,同时打捞起了20具东方白鹳的尸体。11月15日,湿地又发现60具鸟尸。这一事件在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天津市森林公安10多天的努力,天津北大港湿地东方白鹳惨遭毒杀案成功告破。警方查明,投毒者为鱼塘承包者王某和刘某,随后两人被刑拘,将等待法律的严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