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综合报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11月26日~12月7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多哈国家会议中心汇聚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共同磋商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性行动方案。
本次大会最重要的任务包括:保证《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顺利衔接;兑现关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承诺;为2015年新的全球气候协议确定工作计划和路线图。
业内人士认为,《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能否确保其按时实施,将是衡量多哈会议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来看,在参与《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国家及其各自的减排目标问题上,各国分歧依旧。发达国家不顾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再呼吁,在会议核心议题《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规划上固执己见,拒不上调减排目标,一些国家甚至退出《议定书》。如果这一障碍无法突破,多哈会议可能无果而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严重受挫。
美国表示已承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但美国提出减排17%是基于2005年的基础上,若折算成1990年基年其目标实际为-4%。欧盟重申支持《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提出8年的执行时间。但是关于减排目标,欧盟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拒绝将其提高到30%。只有当“条件合适时”,才会作出减排30%的承诺。
如何处理一些国家在第一承诺期产生的剩余碳排放配额,也需各方博弈。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主张这些剩余配额不再顺延至第二承诺期,否则第二承诺期将变得没有意义。欧盟内部对此则有不同意见。
此外,对于如何实现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及2012年以后如何交付的问题,发达国家一直闪烁其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