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生态智慧。正是这一智慧,指导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中繁衍生息,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和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分为物质、制度、习俗、思想价值观念等多个层次。狭义上讲,主要指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尚书》中讲“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为明。”西方国家使用这一词汇,其意义是相通的,即指人类脱离愚昧而开化、社会经历黑暗而走向光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文化与文明在许多意义上是相通的,文明可以看做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化较高的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改造社会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其目的是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处于一种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状态。
有哪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对我们当代建设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一本源
“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古代和现代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我赞成张岱年先生的说法:“天人合一”深刻含义为,人是天地生成的,与天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周易》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道家也有“道生万物”的说法,这里的“道”指天地万物之始。这些思想说明了,人与自然是同一本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仁爱万物,尊重生命的价值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从“仁者爱人”扩展到“仁者爱物”,体现了对生命和大自然的尊重。“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这种人类对生物的关爱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而是性善的人类情感归属的需要,儒家把这看作是“孝”和“义”的体现。这些思想应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支撑。
(三)顺应自然,完善人生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为此要尊“道”、守“德”,厚德载物。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对人自身的完善,从而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倡导节俭、少私寡欲的生活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人的生活要节俭。老子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要心地纯正、生活俭朴、知足常乐,才会有幸福。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必被其所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多为社会奉献、努力丰富精神生活的绿色生活理念。它也应该成为我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五)天人相分,参天造天
中国古人不但讲“天人一体”,还强调“天人相分”。就是说既要顺天,更要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为人类谋福利。《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最有说服力的是,中国超过5000年的农业发展史,许多符合生态规律的耕作制度,如秸秆粪便还田、桑基鱼塘、兴修水利,等等。不仅生产出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能长期保持土壤的肥力,形成了众多人杰地灵的区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各位专家的论述中总结出一些初步想法,仅仅是点了题,供大家参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倡导生态文化,其核心任务是,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从而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养。为此,提几点建议:
(一)提高生态文化素养首要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是环境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把经济看作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环境可承载和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其次,要转变人类生活的价值目标,树立一种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健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理念。再有,要重视发掘和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用于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二)大力开展环境科普,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科普工作基本的永恒主题。提升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对于倡导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生态环保知识的普及,提升公民的环保素质,使公众从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到提升生态价值观念,最终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是有效实施国家环境法律和政策、保护自然生态、防范环境污染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科普工作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既要从孩子抓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重视对成年人的宣传和教化;既有轰轰烈烈的形式,但更多的是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制度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的是改变我们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观念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但现实是,决定人们行动的不仅仅是理念和认识,还有利益驱使和外部环境的压力。这就需要有制度的安排。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才可能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权益的利益导向。这里政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其中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兼顾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利益,选好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