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浩 铁燕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至今,全国各地都开展了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本版今日特邀请专家撰写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和生态哲学理论的新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我党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要求。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至今,一些地方生态文明从理论研究到建设实践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如何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内涵?
■阅读提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要求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两个误区:
一种误区是将生态文明内涵仅仅停留在生态层面上。这种理解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片面解读,影响生态文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和建设成效的全面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上升华出的更高形态的人类文明。因此,在生态文明内涵上不应该单纯关注生态两个字,更不能理解为生态学学科中的生态。
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行为、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社会、生态管理、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相应地,学术界近年来为了探索解决生态危机,也提出了意识、伦理、道德、文化、行为、产业、制度、社区等领域生态化的思想。
另一种误区是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对立矛盾的文明来理解。由于工业文明造成了人类社会与其生存繁衍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不和谐状态,因而全面否定工业文明。这种对工业文明的片面理解也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阻碍。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任何事物是螺旋上升的,生态文明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吸取人类社会历史所有文明成果基础上尤其是工业文明的精华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工业文明,人类也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化文化、科技、经济成果。工业文明是离生态文明最近的一种文明形态,其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了完备、丰富和舒适的物质世界。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明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推向了一种极致,而工业文明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兼顾或者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关系。因此,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历史上其他文明的关系时,应该辩证地看待,才能更深刻地洞察出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对中国和世界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汲取,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如何正确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其实科学发展观已经给予了注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要求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的文明,但这种发展更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最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也体现了生态文明战略建设的基本方法,即要求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管理文明等多角度、多层次建设内容的统筹兼顾。
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是什么?
■阅读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更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等特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超出民族、国家、阶级的一种人类高度文明形态。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上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深化的方面:
一是把生态建设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不仅包括生态建设,还应包括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建设内容。
二是把生态创建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生态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县(县级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好了,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完成了。笔者认为,生态创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以生态省建设为例,生态立省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生态立省确立战略目标,利用生态建设成效和基础,将生态立省逐渐转向生态富省,在生态富省的基础上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强省。
三是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由于我国长期城乡非均衡发展,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环境建设尤其是治理难度极大的非点源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威胁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一些地区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增收。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必将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更显迫切和重要。
四是过于注重生态产业文明建设而忽略生态管理文明。学术界和行政机构在兼顾生态制度文明(从政策支撑体系出发制定系列政策保障措施)、生态意识文明(从生态教育角度开展建设,包括树立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内容时,往往过于注重生态产业文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建设,而忽略生态管理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传统工业文明的顽疾是社会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管理职能条块分割、生产消费分离,城市乡村分治,废物产生与循环利用脱节。企业间横向耦合关系松散、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内部组织自调节机制薄弱,区域之间职能部门、领导缺乏协调沟通机制。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导致工业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外部不经济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优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于中国各级政府管理的高效性、政策执行的坚决性等管理体制的特色优势。
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被广泛应用的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管理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巨系统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它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人类生态学原理探讨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系统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经济、自然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特色的优越管理体制基础上,推进生态系统管理将更加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各项成效。
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是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目标指向,又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不同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建设内容,也不同于党以往提出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更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等特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超出民族、国家、阶级的一种人类高度文明形态。
怎样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阅读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决定着制度设计、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惟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决定着制度设计、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惟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个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主要参考3个领域的指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做细微的调整。
一是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含县级市)、生态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指标体系;二是参考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三是参考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这3项指标体系中第一种侧重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第二种侧重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三种侧重于解决三农问题。
从2008年以来全国有关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更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省(市、县)建设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或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相关指标。目前个别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略作调整。
笔者认为,当前地方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针对以下不足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是指标体系单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主要从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层次设计和考核;二是指标体系对于社会进步的指标设计太少,且基本为定性指标或参考性指标;三是现有指标体系整体上参考性指标偏多,考核过程中缺乏较好的可操作性;四是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均没有与考核所在行政区在国家、区域主体功能区中的生态、经济功能等作用结合起来,这样就导致考核大而笼统,缺乏可比性、可操作性,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实际。
由于指标体系不完善,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缺陷。例如,在生态文明考核方面,主要将节能减排、控污防污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最主要的考核内容,这一考核固然重要但不全面。而对生态建设内容的考核却往往被忽略了。
当前,生态建设内容考核往往停留在考核生态保护的层面。其实,生态保护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如果仅仅停留在生态保护阶段,生态系统并不能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的科学技术尽快恢复和重建,更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态服务。因此,生态建设更有效的途径是生态修复和生态创建。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考核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应该重点考核生态建设内容。
作者单位:文传浩,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铁燕,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