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率先解决沿线重点乡镇建成区污水直排问题
●率先实现流域沿线镇镇建成污水处理厂
●率先实现省下达的生态治理规划目标
◆王小鹏
“率先解决沿线重点乡镇建成区污水直排问题,率先实现流域沿线镇镇建成污水处理厂,率先实现省下达的生态治理规划目标。”这是山东省滨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
山东省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召开后,滨州市立即组织召开了全市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全省率先启动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按照“三个率先”的要求,在全市打响了一场小清河流域生态治理攻坚战。
明确分工强化落实
自我加压,将省政府下达的14项工程增加到36项
围绕山东省政府提出的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要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到2015年在重点流域率先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要求,滨州市紧密结合“三个率先”要求,将2012年作为“上工程,打基础”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年,成立了高规格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
在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过程中,滨州市自我加压,将省政府下达的14项综合治理工程增加到36项,涵盖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配套管网工程、工业企业再提高工程、人工湿地、中水回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林网、河道生态工程七大类工程。截至目前,36项工程全部启动。
为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滨州市政府先后组织4次现场督导,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环保局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行了专门督导,对进展缓慢的工程进行了挂牌督办。
高标准设计基础工程
规划建设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覆盖河流沿线所有镇(办)
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是解决污水直排环境问题的基础工程。滨州市坚持超前谋划,高标准设计(出水标准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在小清河流域沿线因地制宜地规划了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覆盖河流沿线所有镇(办),设计处理能力22万吨/日。
其中2012年投资近6亿元,计划建成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170余公里,新增乡镇污水处理能力16万吨/日。目前,两家乡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1家进水调试,3家主体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另有两家正在实施土建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
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治污工程,引导各相关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污水处理水平的同时,大力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围绕河流水质到年底前实现“双四五”(COD和氨氮分别小于45和4.5毫克/升)、到“十二五”末消除劣Ⅴ类水体等目标,超前谋划,加快实施,17家污水直排环境的企业累计投资3.7亿元,建设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目前全部进入试运行阶段,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万吨/日。香驰集团、西王集团实现了沼气发电、热力回收、资源循环利用,打造了新的治污模式。
滨州市积极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大力实施中水回用工程。为实现再生水资源规模化,率先启动邹平县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设计建设规模为10万吨/日。其中一期工程5万吨/日,已于6月开工建设,计划12月底竣工并投入运行。光大水务(博兴)有限公司中水回用工程已列入公司议程,西王集团再生水资源化工程正在施工招标。
积极推进人工湿地工程建设。按照规划要求,滨州市今年主要建设麻大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一期土建工程和六六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目前,麻大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六六河人工湿地净化工程设计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准备年内开工建设。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数字化”环境安全防控系统盯紧企业排污
为确保企业达标排放,防止超标污水进入小清河,滨州市不断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投资两亿元构建了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数字化”环境安全防控中心。
滨州市环境安全防控中心由5个子系统组成,即监测监控系统、安全防控系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环境数据中心和环境业务管理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环境污染预警与应急处置信息化网络,通过对在线监测数据、手工监测数据的分析和“12369”举报专线,及时对环境安全进行预警,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件,系统可自动生成预案,建立污染扩散模型,启动应急程序,及时调动所有相关部门,迅速控制污染物扩散,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
滨州市在原有排污口在线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污染治理过程的工况监控和现场视频监控,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监控态势。要求监控人员每天对排污口在线数据进行观察记录,纵向分析企业的在线数据变化情况,发现超标数据、异常数据后,迅速进入应急处置流程。坚持“平战结合”的理念,结合日常管理和环评批复,建立企业风险源动态档案库,把企业的监测项目、风险因子、风险源、应急事故池等基础信息详尽地录入系统,做到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真正实现了从环评批复、试生产,到验收,再到日常执法检查的全过程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