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网讯(记者 闫雪静)“7·21”特大自然灾害中,一部分中小河道未能发挥泄洪作用而导致积水。灾后,水务部门积极勘测调查,制定规划,计划用四年时间疏浚全市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中,采取“一河一策”的方案,在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的同时,逐个疏通与城市排水管网的连接,确保城中雨水能够及时顺畅地排出。昨天,首批34条、278公里河道开工,明年汛期前完成治理。
“7·21”特大自然灾害中暴露出来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些问题,部分地区由于排水管道未能与河道连接,或是连接部位淤塞、受堵,导致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内涝。此外,由于多年干旱,部分中小河道还存在河道狭窄、河床过高,障碍物淤积等问题,导致行洪不畅。在积水最为严重的京港澳高速南岗洼段、长辛店等地区,都有专家分析,排水不畅、河道行洪能力不足是加剧积水的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市水务部门制定规划,计划利用4年时间,消除中心城和各新城因中小河道排水不畅造成的积水问题。小水库、小塘坝、小流域全部消除安全隐患。城六区及重点区域河道的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新城及重点镇范围河道的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其他地区河道的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从而建成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实现全市中小河道防洪排水全部达标治理。 据了解,本市共有中小河道425条、6400公里,其中与城市行洪有关系的河道约2000余公里。经过水务部门调查、梳理,大约1460公里河道防洪能力需要提升。首批启动的34条河道几乎都是未达到行洪规划标准的河道,治理最为紧迫。 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其中的部分河道近年来降雨时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导致某些立交桥和道路积水。因此,治理主要是从防洪的角度考虑,系统实施。在治理中,不仅要清淤、清障、拓宽河道,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还要通过疏挖、开渠等工程,打通中小河道与城市排水管网的连接。同时,疏通中小河道与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干流河道的连接,实现城市防洪系统的互连互通。当遇降雨时,雨水可以及时汇入排水管网,再顺畅地流入城市周边的中小河道,最后进入干流河道,这样,城市雨水不至于积滞造成内涝。 昨天,记者来到房山区小清河畔,这条河贯穿房山、丰台两区,有九子河、蟒牛河、佃起河等多条支流,房山区水务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这条河流域周边都是城市建成区,而防洪标准却还是农村河道20年一遇的标准,治理后,小清河将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此外,房山区另一主要河道大石河也在此次治理范围。 此次启动治理的34条河道分布在除东城、西城外的14个区县,承担城市中心区和新城的排水。这些河道与城市排水系统实现全连通,将有效地承担起保证城区防洪,解决积水、排水不畅问题。 除中小河道治理外,今冬明春,本市还将实施13座小型水库除险消隐工程,15条小流域及7条大型河道水毁工程全面修复。到“十二五”末,本市将完成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届时,城市排水管网将全部与河道连通,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