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构建多重保障体系,从源头至龙头层层设卡
杨建强 徐全
浙江省嘉兴市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创新,累计投入近9亿元,通过加强双水源调控、首创人工湿地净化水源、创新供水工艺技术、加强管网改造维护、开展全过程水质监测等举措,构建了城乡供水从源头至龙头的5级安全屏障。
把牢水源调控关,打造源头管理屏障
在抓好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建设和以畜禽清理、河道清淤泥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基础上,嘉兴市2004年投资1300万元在石臼漾水厂建设了双水源工程。在水厂取水河道上、下游建设了两座控制闸,一座拦污闸,通过闸门控制实现两个取水水源切换。双水源建设犹如一道“双保险”,提高了嘉兴水厂取水安全性。2007年市区东南区域新建成的贯泾港水厂也同步建成双水源切换工程,供水安全性得到了提升。
把牢水源治理关,打造水源修复屏障
2007年,嘉兴市投资6700万元,在石臼漾水厂取水保护区上游,建设1630亩水源生态湿地工程。河水自湿地入口进入直到从出口流出经过5~6天停留时间完成水源净化,最后流入城市水厂取水口,实现净化水源目标。
这一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结合国家“十一五水专项”技术工程攻关加以完善。2009年投入运行以来对进水、出水的水质跟踪监测表明,石臼漾水源生态湿地工程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污染物,湿地出水水质由原来的Ⅴ类水体提高到Ⅲ类水体标准,为城市水厂每日25万吨的安全供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同时,这片湿地具备120万吨原水储存量,在外来水质遭到污染时,可以成为城市水厂的应急安全储备。
2010年,根据嘉兴市规划,在市区新建另一个与水厂取水口配套的贯泾港水源湿地治理工程。工程占地3737亩,投资2.25亿元,预计2013年建成。届时,嘉兴市区南北将各有一个水源生态湿地。
把牢制水工艺关,打造技术安全屏障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嘉兴供水企业就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市政研究院等国内著名院校联合,针对嘉兴水源水质特点开展中试研究,并在2003年实施“供水深度处理”工艺,使嘉兴市城市供水水质得到了根本性提升。
2006年11月,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实地考察嘉兴市供水新工艺,认为嘉兴市供水水质和净水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议向全国推广就地取水深度处理的“嘉兴模式”。
2007年,嘉兴市在新建贯泾港水厂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创新制水工艺,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各种制水技术与现有处理工艺进行有效整合,在行业内第一个引入“高密度沉淀池与上向流活性炭接触吸附池”,进一步确立了工艺稳定、运行经济的工艺流程。
2010年贯泾港水厂二期工程采用更为科学、稳定的以“双层叠合式平流沉淀池——清水池、生物滤池、提升泵房、臭氧接触池和上向流活性炭——下向流石英砂组合滤池”为主体的制水工艺流程。新技术的运用和工艺的科学整合,为嘉兴市优质供水、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把牢管网维护关,打造输配水安全屏障
嘉兴水务集团近几年对市区供水管网进行了全面改造,有效控制管网二次污染,全面推广应用新型管材,结合城乡一体化一级主管网建设,完成管网改造与建设208公里,改造后98%的管网二次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保证出厂水到用户水龙头全程供水安全,市区建成11个在线管网余氯、浊度监测点。每月两次对管网末梢用户水龙头进行监测。经过检测,管网末梢监测点的自来水合格率在99.5%以上。
2010年,嘉兴市区所属10个乡镇全面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主管网全覆盖,长距离输配水如何保证管网末梢水质也如出厂水一样达标安全,嘉兴又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对供水长距离输送实施中途二次加压、消毒,保障乡镇供水。
2012年5月,嘉兴市“饮用水区域安全输配技术与示范”作为子课题列入国家十一五水专项课题通过了省住建厅组织的现场验收。
把牢水质监测关,打造水质全流程安全屏障
严格执行水质三级监测体系,对从水厂制水工艺流程起始的取水口到末端出厂水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数值进行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水厂化验室进行常规监测,浙江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嘉兴监测站进行全流程监测。行业主管部门市园林市政局还定期对管网水水样进行抽样,送往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杭州监测站进行常规分析,市卫生监督所每个季度也会对管网末梢水或出厂水进行抽样,送往市疾控中心或省疾控中心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嘉兴自来水中的各项数据全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