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汛期环境安全就靠枕戈待旦?
2012-08-20 09:06:50 来源: 作者: 【 】 浏览:294次 评论: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已进入环境事故高发、风险防范形势严峻的时期。流域水环境管理从常态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成为必然的趋势。要切实做好环境风险管理,包括汛期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安全管理理念还不够。风险管理需要综合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来支撑实现。要做好这些工作,还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系统地认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并做到相关措施有机整合衔接。

 



 和谁对话?

 

    郑丙辉,工学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域水环境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主持并完成了科技部“973”、“863”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财政部重大专项,环境保护部科技专项等多项项目、课题。


  为什么对话?


  正值汛期,各种因暴雨、高温湿热天气引发的灾害时有发生,极有可能引起突发环境事件。为有效预防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环境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汛期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十分紧迫且重要。我们想知道,我国汛期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如何从源头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对话人 郑丙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何蓓琦


  点击一
  焦点关注  汛期容易引发哪些环境安全事件
  关键思路  安全生产问题直接引发的环境安全事件、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破坏引发的环境安全事件以及洪涝灾害引发的饮用水水源安全事件等


  记者:我国各地区汛期的起止时间不一样,开始时间随雨带的变化自南向北逐步推迟,而汛期的长度则自南向北逐渐缩短。根据南北方汛期的不同特点,在汛期哪些环境安全事件容易发生?


  郑丙辉:我国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今年暴雨洪水尤其突出。洪涝灾害容易引发次生环境安全事件,主要有安全生产问题直接引发的环境安全事件、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破坏引发的环境安全事件以及洪涝灾害引发的饮用水水源安全事件。此外,还可能出现违法排污行为导致的环境安全事件。


  这几类事件在南北方均有可能发生。根据所发生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特点、流域环境和资源特征、环境监管状况,需有侧重地进行关注和防范。比如南方工业企业普遍沿江沿河密集分布,北方则相对分散。因此,南方沿江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工作更易受洪灾影响。


  南方饮用水水源地以地表水为主,北方饮用水水源地以地下水为主,南方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受洪灾影响更为直接。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环境安全事件隐患排查、监控监管、应急处置方面有针对性地考虑。


  记者:目前,我国汛期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存在哪些不足?


  郑丙辉: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前期预防预警不足,以后期应急应对为主。这不符合环境风险管理的做法。应切实加强前期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进行提前预防应对,切实进行风险管理。


  二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决策支撑平台(如水环境安全预警平台),工作具有盲目性,影响了实效性。


  三是汛期环境安全管理的统一指挥、有序组织仍然薄弱。


  四是我国环境风险管理(汛期环境安全管理)的相关技术体系仍然薄弱,部分关键技术仍处于探索中,科技支撑水平有限。

  五是我国环境监测、监管、执法队伍的管理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点击二
  焦点关注  如何从源头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关键思路  明确目标,完善技术手段,强化监督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记者:我国不少重化工项目布局选择沿海布局,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风险和危害。尤其在汛期,容易引起水环境污染等事件。这些布局的环境隐患究竟有多大?这样的布局不可避免吗?应该如何降低风险?


  郑丙辉:这种布局性环境风险是比较大的。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损害,危害水体生态服务功能乃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


  事实上,这样的布局性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工业企业、园区沿江河、沿海密集分布,主要是由于交通运输、生产生活取水及排水等便利,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若要规避这种布局性风险,需从源头做好并实施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相关规划。严格把握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若布局性风险已然存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变更,应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生产工序有序进行。做好危险原材料及辅料运输、储存和堆放管理,采取必要的防水、防渗漏、防流失措施。做好企业污染治理,包括污水设施建设、废弃物堆放管理、事故应急池建设等,保障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管,防治汛期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漏、违法偷排现象发生。制定企业对突发环境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出现时,保障人力、物力的及时投入和有效应对,减少不利影响。

 

  记者:近年来,我国环境事件频发,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面对新的环境形势,有人认为,应从源头做好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在产业布局规划时,融入环境安全管理理念和措施。您赞成这样的观点吗?


  郑丙辉: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已进入环境事故高发、风险防范形势严峻的时期。流域水环境管理从常态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成为必然趋势。

 

  记者:当前,我国产业布局规划是否已经融入了环境安全管理理念和措施?


  郑丙辉:环境安全管理理念和措施在环保领域来讲,是属于环境风险管理范畴。当前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制度、工业园区环境准入制度等政策机制,以及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计划,都是国家和地方始终在推进的工作。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融入了环境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措施,从源头上都有利于区域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一些环境风险的规避、防范和应对起到了一定作用。只是各地方对于安全管理概念理解的深度不够,措施推进的力度不一,相关工作缺乏风险管理的系统性认识和统筹规划。


  要切实做好环境风险管理,包括汛期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安全管理理念还不够。风险管理是涵盖“敏感目标筛选——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调控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模拟、环境应急处置、环境信息平台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手段,综合采取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来支撑实现。要做好这些工作,还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系统地认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并做到相关措施有机整合衔接。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从源头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郑丙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明确目标。环境风险通常包括累积型风险和突发型风险两类。例如,产业园区选址、布局有问题,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种累积效应,属于累积型风险。产业园区与环境安全相关的工序突然出现问题、污水处理设施突然出现问题或者某个企业突然偷排有毒有害物质,这是突发性事件,属于突发型风险。应明确目标风险类型,强化风险管理措施。


  完善技术手段。环境风险管理是系统工程,且风险管理从世界范围来讲,仍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需要深入研究、攻克、储备每个技术环节的关键技术,构建完善水环境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技术指南,推广并指导实际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国家水专项的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项目正致力于为这一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较好的基础。


  切实强化监督管理。开展事故高发时段的水环境质量加密监测。开展风险源调查、风险隐患排查,开展定期或汛前的工业企业巡查、环境治理设施巡查。建立事故风险应急预案,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此外,完善环境监督执法、环境监测和管理队伍,提升监督管理水平等。


  另外,最重要的是继续强化并大力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不但领导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还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提升全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不但环境保护行业人员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与环境风险管理有关的行业、企业也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减少损失。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如何加强汛期环境风险源监管
  关键思路 目标导向,突出重点;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未雨绸缪;科技支撑,快速响应


  记者:目前,各地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汛期环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行动起来,针对本地市具体情况开展预防工作。比如,广西柳州市,在气象部门发布大规模降水预报后,就深入企业进行排污设施安全检查,排除隐患。您认为,各地环保部门应如何加强环境风险源监管?


  郑丙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环境风险源监管:


  目标导向,突出重点。以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对象为目标,设定一定空间范围作为重点排查区域,现行保障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未雨绸缪。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清单,使工作有的放矢。建立重点污染源、风险源名录及档案,预先收集风险源基本情况(包括固废处置场所、尾矿库、饮用水水源地、排污企业、污水处理厂等),筛选重点风险源,使工作有理有据。


  科技支撑,快速响应。依托信息采集及传输、环境数值模拟等技术,建立水环境风险预警平台。快速识别和锁定风险源,快速且针对性展开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实时掌握水域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信息,评估应急处理处置行动效果,科学进行应急指挥决策。


  记者: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70%均涉及危险化学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您认为,应如何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安全管理?


  郑丙辉: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传统中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比重,减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需求。


  二要切实优化产业布局。降低布局性环境污染风险,保障环境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要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综合采取一系列工程非工程措施,依托多种环境管理手段,实现危险化学品从生产——运输——储存——使用——排放等全过程管理。


  四要鼓励和开展技术创新。如研发先进危险化学品存放装置,降低泄漏风险;提升危化品利用效率,减少危险废物产生等。

 

  记者:在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后,为防止危险化学品企业发生突发事故对江河造成污染,松花江沿岸危险化学品企业普遍建起了事故池。当前,我国其他地区是否也建起了相应的应急设施?这些设施是否起到了作用?


  郑丙辉:松花江重大污染事故敲响了水环境安全事故防范的警钟。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也确实建设了事故池等类似的应急设施,如重庆市一些重点工业企业。在重庆市水污染突发性事故演练中可以看到,这些设施降低风险灾害的损失的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十分有必要建立这样的缓冲池、应急池。

 

  记者:针对一些排污企业利用汛期进行恶意排放、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应该如何加强监管?


  郑丙辉: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监管: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获取并记录实时监控信息;建设水环境监控预警平台,实时查看监控污染源排放情况。加强环境监察、巡查。严格处罚,一旦发现,绝不姑息。提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并对环保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如何做好汛期环境安全应急管理
  关键思路 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定期巡查和应急排查机制,建立加密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决策联络沟通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及平台发布机制

  记者: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及时启动环境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妥善处置环境事件。请您介绍一下,环境应急管理在环境安全管理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应该如何做好汛期应急机制建设?


  郑丙辉:环境应急管理是环境安全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至关重要。若应急处理处置得当、及时有效,将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危害、生命财产损失等社会不利影响;相反,处置不当,将可能引起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汛期应急管理,应加强以下机制建设:一是完善组织结构,明确责任分工。二是建立汛期环境安全定期巡查和应急排查机制,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建立汛期环境安全加密监测预警机制,对关键的水质断面、敏感水域、污染源进行高频次监控,及时预警警示。四是建立汛期环境安全管理决策联络沟通机制,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共同展开巡查、排查、预防及处理处置。五是建立汛期环境安全管理信息共享及平台发布机制,采集和共享实时监控信息,支撑管理决策,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及时获取公众参与和举报监督信息。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