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孟清
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垃圾集中分拣厂和资源利用厂,建设"回收站(点)、分选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行包装物企业回收制度,落实资源回收利用责任延伸制度。鼓励企业建立旧家具、旧电器网络交易平台,进一步范和繁荣废旧大件垃圾的二手交易市场,加强旧家具、旧电器等大件废旧商品的回收、再造与利用。扶持乡镇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建立乡镇农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村(镇),推动资源回收利用社会化、市场化与产业化,优先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无害化焚烧填埋处理处置的垃圾量。 强力推进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
出台垃圾处理财政补贴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营运,加速推进兴丰填埋二场、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等应急设施的建设,优化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并将这些建设项目纳入抢险工程或绿色通道报批项目。 鼓励社会参与。
破解垃圾围城困局、优化垃圾处理体系和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发展都需要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参与,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制订《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战略规划》,提出中长期垃圾分类处理目标,提出控制垃圾排放量与质的具体措施,明确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事项,规划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事项,制定各级政府之间及政府与社会之间协同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推行机制,推动地域融合,制定公众行为规范,促成"减量、循环、自觉、自治"。
有效控制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恶英,以减少其带来的污染。通过提高硬件建设标准和加强管理多种手段来控制二恶英。硬件建设方面,选用先进的炉排、炉膛和烟道设计,确保烟气温度在850℃以上停留2.5秒以上;在尾部烟道喷入活性炭,通过活性炭吸附二恶英;选用高质量的布袋滤料,进一步拦截二恶英。管理方面,提高焚烧炉操作水平,确保烟气温度达到850℃以上;按设计喷入活性炭;及时更换布袋滤料;要求一年两次第三方检测烟气二恶英指标;加强监管,包括行业监管、环境监管和社会监管。
提高焚烧设施的建设营运水平,提高信息公开水平,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加快建设信息化监管设施,确保焚烧厂营运处于24小时全天候监管之下,确保焚烧处理设施的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达标排放,实现焚烧处理设施与环境共融的环境管理目标。 试点实行按袋计量收垃圾费。
继续推动垃圾按袋计量收费方式,选择生活住宅区为试点单位,试点小区物业发放统一制作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专用分类垃圾袋;居民家庭分类袋装生活垃圾,严禁混装;厨余垃圾排放免费,其他垃圾按排放计量(物业每天发放两个专用垃圾袋,每月进行统计,每减少1袋其他垃圾给予奖励),小区清洁工人分类收集,并配合物管人员对居民投放情况进行检查;物业对居民投放情况做好登记,每天或每周公布;区、县级市城管部门对小区生活垃圾减少量进行奖励,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加强执法。
制定广州市垃圾处理设施营运监管办法、广州市垃圾处理区域生态补偿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提高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营运标准。市人大002号决议由实施方在充分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广州实情,编制而成。方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原则,提出"从减量、分类、回收到无害化焚烧、生化处理、填埋处置"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路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技术选择主线和"法治化、社会化、产业化"社会管理主线。阐述了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各类固废处置利用和科技创新等十大任务。体现了"从重末端处理到垃圾处理各环节协调发展,从重垃圾销纳到垃圾处理综合服务,从重政府大包大揽到政府与社会共治"的三大转变。
学习国内外好的做法,如德国的二元收运体系,巴西的二级垃圾分类方法,我国台湾地区的四合一资源回收模式,我国香港地区物业公司、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环保基金的参与方式。学习垃圾分类处理的好经验、好做法,科学规划,细化计划,果断行动,突破难点,群策群力,政府与社会共同促进源头减量,促进分流分类处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速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落实惠民政策,实现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