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欢
今夏多雨,蚊子也愈发猖獗。北京市疾控中心最新公布的监测结果显示,7月下旬,本市蚊子幼虫密度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27%。昨天,市疾控中心消毒与有害生物防治所所长佟颖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城市零距离》节目时透露,本市正进入蚊虫密度高速上升期,下周一将启动为期一周的全市统一灭蚊行动。 雨后积水助长蚊虫孳生 根据市疾控中心监测显示:今年7月下旬蚊子幼虫密度有大幅增加,比去年同期升高三倍多,但蚊子成虫的数量与往年持平。 对此,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晓芃解释,7月21日暴雨过后,本市各地的积水明显增多,且不少地方的小水坑并未及时清理。而蚊子的生长要经过卵、幼虫和蛹才能羽化为成虫,这三个阶段恰恰都要在有水的环境下才能完成,因此积水为蚊子的孳生提供了空间。“蚊子成虫的数量之所以尚未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其孵化还需要一定时间。” 目前,市疾控中心已派出工作人员深入房山、丰台、门头沟等灾区,对蚊虫等病媒生物进行每日监测。佟颖说,目前已监测到灾区蚊子幼虫密度有一定上升。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虫卵的积水,会通知村民及时清理。 两招儿科学监测蚊子数量 那些在耳边嗡嗡乱飞的蚊子,一般人想抓都难,专家们又是如何监测蚊子数量的呢? 佟颖介绍,对蚊子幼虫和成虫的监测要分别使用两种方法。其中,对付幼虫要用到路径指数法,即走一段距离,通常以1公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准确记录下一共发现多少处有幼虫虫卵的积水,以及每处积水中藏有多少条幼虫。 “这项监测还要分绿地、医院、公园、居民小区等不同环境类型,各地区具体情况也有一定差别。”佟颖说,“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本市旅游景点和居民小区的蚊子密度相对要高一些。” 对于蚊子成虫的监测则要采取二氧化碳诱蚊灯的方法。原来,人吸引蚊子的主要原因是其呼出的二氧化碳,而诱蚊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释放少量二氧化碳来诱捕蚊子。监测时间一般为黄昏日落前后各一小时,之后再计算每个灭蚊灯里有多少只蚊子。 民用灭蚊科技产品正在研制 对于目前市面上一些家长给孩子戴的防蚊项圈等各种所谓“高科技”的防蚊器,曾晓芃透露,从市疾控中心的检测结果来看,这些东西的防蚊效果还是比较有限的。 近年来,本市疾控部门也一直在想办法将一些适宜的防蚊技术和方法进行推广,帮助市民在夏天免受蚊虫叮咬。“疾控人员用于监测蚊虫数量的二氧化碳诱蚊灯,就是一种很好的灭蚊工具。我们也曾尝试将其转化为小区或家庭使用的民用防蚊产品。”曾晓芃介绍,此前,工作人员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但是使用二氧化碳处理的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推广也受到限制。 此外,本市还有一些民用灭蚊科技产品仍在研制过程中,比如有一种光诱技术,主要是利用特定波长的静紫外光来引诱蚊子中招儿;还有光素酶技术,也可以释放二氧化碳,但尚未成功,主要是其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少,难以达到吸引蚊子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