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将国土资源管理特别是矿政管理工作和矿业发展放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去考量,或者和中国的全面小康之路和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大视野中去拿捏,让人耳目一新,也无疑是一个颇具创意与远见卓识的观点。
要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须臾也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套用一句时尚的话:这个道理你懂的。但中国的矿产资源具有自身的特点,优势有,劣势也很明显。尤其是不少大宗重要矿产对外依赖度很大,这让我们需要更加坚信我们业已制定的资源战略。比如,矿产资源主要立足国内,但也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如,使相关政策相互衔接,成龙配套,防止碎片化,切实将矿业开发与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矿山、和谐矿区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矿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同时,中国矿业如何肩负起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责任,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需要各方面创新思维,缜密思索,使之完臻与成熟,并且成为我们前进的指引。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报今日刊出的这篇文章不乏真知灼见,值得好好一读。
做好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都离不开对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是对当前的形势“怎么看”,二是今后的工作“怎么干”。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深刻认识今日之中国,然后才有今日中国的矿业。只有深刻理解今日中国的发展态势,才能深刻认识今日中国矿业的历史责任,进而找到前进的方向。
一、中国的机遇
人们常讲机遇难得。一是讲机遇非常重要。有条件,没有碰上好的机遇,难以成功。二是讲机遇可能稍纵即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因此,必须十分珍惜,牢牢把握。今天的中国有什么样的机遇呢?当今中国最大的机遇,就是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如果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动乱和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如果能顺利地转变发展方式,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再过30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梦就有可能变为现实。从近代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现代的改革开放,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实现。什么是历史机遇,这就是历史机遇,我们已经清晰地听到了机遇的脚步声。
尽管我们依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后退几步,拉开距离,也许能看得更加清晰。中华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在苦苦地寻找强国之路。但是这个路并不平坦,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从1840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花了100多年的时间,把侵略者赶出去。从1945年到1978年,中国花了30年多年的时间,寻找强国之路。真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创造发展奇迹的,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
小平同志为中国的发展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前两步走得很漂亮:15年走了20年的路,赢得了5年的时间。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1995年提前实现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怎么走?小平同志没有具体规划。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作出规划: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七大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也被称为“新三步”。
本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更是让世界惊叹。2001年到2011年中国GDP平均年增长率11.5%。同期全世界平均增长率是5.2%。其中,美国2.6%,德国1.1%,英国2.7%,法国2%,意大利2.5%。200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2002年人均GDP 1090美元,突破1000美元门槛,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提前3年实现2010年人均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人均GDP为3266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中国发展举世瞩目。一家日本报纸评论说:“2010年将载入史册,中国GDP为58786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的54742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2000年中国的GDP仅仅是日本的1/4,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需要25年才能赶上日本。日中GDP位次这么快逆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高歌猛进和日本的停滞不前,一下子缩小了两者的差距。” 2011年,中国更是贡献了全球40%的增长,成为“世界增长引擎”。
1817年,当时英国赴清朝的经贸代表团团长阿美仕德,在嘉庆皇帝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回国路过关押拿破仑的小岛,和拿破仑有一段对话。阿美仕德说:“中国表面强大的后面是一个泥足巨人。英国人要用枪炮打开它的大门。”拿破仑说:“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他们俩谁对谁错?他们俩都没错。阿美仕德说的是200年前,4000英国远征军就让堂堂大清帝国俯首称臣。拿破仑说的是200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确让世界震动。
如果在不爆发大规模战争、社会动乱、全域性的毁灭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中国将继续保持平均7%的增长速度。再过20年~30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乐观地预测,2020年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总量超过美国;2030年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国这艘巨轮能安然渡过伟大航程中的各种急流、暗礁和险滩。深刻地感知、理解和认识到中国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加珍惜。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不测,让我们更能理解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全球化的背景下,要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什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物价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高度重视?为什么在进一步扩大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上,要积极稳妥?为什么在处理领土争端时,不轻易言战?因为我们心中有大目标,这个大目标是可望并且可及的。我们有大机遇,错失良机,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看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化,方向就会更加明确,行动就会更加自觉,心态就会更加理性。
二、矿业的使命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90%的能源、85%的工业原料和70%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一辆轿车除了真皮沙发的皮子,所有的零部件都来自于矿产资源。有人把矿产资源比作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我觉得还不够,矿产资源还是人们现代文明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没有矿产资源,世界将陷入黑暗;离开矿产资源,人类将重回蛮荒!
矿产资源开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矿业大国。开采量世界第一,2011年,开采原矿量超过90亿吨,每天从地下挖出1000万吨煤。 消费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占全球51%、粗钢43%、铜37%、铝46%。贸易量世界第一,矿产品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近1/5。矿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34%。每10艘开往中国的货轮中3艘运矿。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大规模消耗矿产资源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完成后,大部分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会维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峰值将在2025年~2030年前后出现。也就是说,在未来的15年~20年的时间,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使命之一:中国矿业的历史使命首先是要缓解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10亿人完成工业化,矿产资源供过于求,矿业成“夕阳产业”。21世纪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印尼等新兴经济体,正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矿产资源需求“井喷”。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08年起超警戒线,2011年价格增长3倍。铁矿对外依存度长期居于高位,2011年价格增长6倍。铜对外依存度高达80%,2011年价格增长4倍。2007年起铝对外依存度超50%。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工厂,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供全世界消费,当然不能仅仅依靠中国自己的矿产资源,要靠资源的全球配置。我们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境外的矿产资源。但是,国际上对资源控制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资源民族主义抬头,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代价和风险不断加大。同时,矿产资源海运通道的安全日益成为影响矿产资源安全供应,乃至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立足国内提高自己的保障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现实的选择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使命之二:中国矿业必须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问题。矿产资源高强度的开发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扰动。截至2010年底,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累计达411亿吨。矿山废水年排放量超过60多亿吨,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酸和碱、固体悬浮物、选矿时应用的各种药剂。矿山开采造成地面塌陷累计达 330万公顷,造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矿山安全生产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绩显著,但是形势仍然严峻。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05年的2.811%,下降到2010年的0.749%,下降73%。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5938人下降到2433人,下降59%。煤矿重特大事故起数从58起下降到24起,下降58.6%。非煤矿山事故死亡人数从2342人下降到1275人,下降45.6%,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看到,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仍处于高位,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中国矿业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安全生产。
使命之三:中国矿业必须兼顾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利益,特别是协调好和当地社区的关系。一些地方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把财富拿走、贫穷留下,把资源拿走、污染留下,引发了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还引发激烈的冲突,成为不稳定的因素。2011年5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连续发生两起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引发了群体性事件,这和当地煤矿与农牧民矛盾长期积累有一定关系。如何让当地群众共享矿产资源开发利益,体现当地群众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优先受惠权,实现互利双赢,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难题。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中国有超过300个矿业城市、700多万的矿业职工、涉及上亿的矿区群众,而且矿山大多在偏远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最强烈,同时这些地方社会管理力量也最薄弱。中国矿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绝对不能把污染留给当地、贫穷留给群众、包袱留给政府、遗憾留给后人。中国矿业肩负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重任。
三、勇敢的穿越
实现强国梦离不开矿产资源,中国矿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迅速穿越原始、粗放的初级阶段,迈上高效、绿色、安全、和谐的高级阶段。
首先要制定明晰的国家资源战略。在战略目标上,要从支撑经济增长的单目标,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安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多目标转变。在资源供应上,要由自给自足,向立足国内资源安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实现资源全球配置。由偏重矿山资源供应,向一次资源、二次资源和替代资源利用并重转变。在资源开发上,由低水平、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安全环保、矿区和谐型转变。在资源消费上,由单纯加大供给,满足需求,向供需双向调节,保障合理需求转变。在资源安全上,由保障正常时期安全供应,向保障正常时期、非常时期、战争时期兼顾转变。
其次要打好资源管理领域的“组合拳”。一是从需求方面,坚持不懈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去十年,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快于GDP的增长,依靠大量投入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要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实现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力争以较少的资源,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二是从供给方面,多管齐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拓展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增加权益矿比重,同时推进资源二次利用和循环利用。三是打造以“安全、高效、绿色、和谐”为特征的现代矿业。提高资源开发的产业、安全、环保准入门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强矿山“三率”监督、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建立矿山企业、地方政府、社区群众共享资源收益的新机制,实现“开发一座矿山、带动一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片生态”。四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保障资源安全供应能力,兼顾现实和可能,实施必要的资源性产品、矿产品和矿产地的储备。 这是一套“组合拳”,涉及勘查、开采、选冶、加工、贸易、进出口各个环节。涉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个方面。政府内部又涉及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否奏效,关键在于“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政策配套、机制顺畅”。
再次要全力打好“两大战役”。在这套“组合拳”中,国土资源部门要打好关系全局的两个战役。一个是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通过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平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另一个是以和谐矿区建设为总抓手,推动中国矿业向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现代矿业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要以和谐矿区建设作为总抓手,统领各项工作,使之成为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防止出现中心分散化、政策碎片化的现象。用总抓手通过强化最低开采规模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解决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已有矿山的规模化、集约化;通过“三率”考核和实施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专项,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创建绿色矿山,重点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动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和当地社区共同开展和谐矿区创建,最终构建四项机制,即: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调节机制、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补偿机制、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矛盾纠纷协调化解的工作机制,逐步推动矿业向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现代矿业转变。
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纲要》,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开展和谐矿区建设试点。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矿业肩负着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又一次勇敢地开启了伟大而艰辛的历史穿越。我们每一位矿业届人士都应该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