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缺水严重的北京城来说,一场酣畅淋漓的“及时雨”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然而最近几年来,一遇到大暴雨,北京却面临着尴尬:排水设施滞后,城市内涝频发,财产损失严重。7月21日的特大暴雨更是在短时间内把北京变成水乡泽国的同时,还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干涸的北京在“解渴”的同时被抹上了一抹暗淡的底色。
一方面是几乎所有河流都被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每每在大雨来临之际整个城市陷入洪涝困境,雨过天晴,雨水又白白流走,导致大量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缺水”和“怕水”这一矛盾体在北京奇异般地得到了体现。
如何留住雨季的雨水、把洪涝变成可以利用起来的水资源,对于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北京来说,应该是暴雨过后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数据,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城镇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3亿立方米,而目前城镇建设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水量不到2000万立方米,雨水利用空间很大。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把这部分雨水利用起来,不但可以减轻北京市政防洪排涝的压力,更为缓解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提供了一条稳定的来源。
其实无论是与“南水北调”、还是与海水淡化相比,雨水利用都更经济。有数据显示,雨水净化成本约为0.2元/吨,中水成本平均2元/吨,海水淡化成本5元~6元/吨,雨水处理成本最低,更别说与将来“南水北调”的高水价相比了。而和传统的排水管道相比,新型的雨水收集管道在成本方面并不高,但发挥出来的综合效益突出,还可以节省城市排水设施的运行费用。
雨水收集是个低成本、高效益的项目,尽管北京这些年来也做了一些雨水收集的项目,但规模都比较小,整体发展步伐缓慢。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除了人们对雨水利用认识不足、没有切身体会到缺水程度之严重外,和政府部门没有把雨水利用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没有出台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法律有关。
在美国、日本、德国等雨水收集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除了形成了一套规范性的收集体系之外,还进行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立法,通过把法律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等综合起来,多管齐下,实现了雨水有效利用。
在2006年时,北京市水务局等部门曾发出《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雨水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新改扩建项目建设雨水利用设施,但没有立法。当北京一次又一次陷入暴雨带来的洪涝灾害时,现实已经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把雨水利用真正提到日程上来,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雨水收集方面的经验,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将雨水利用纳入到城市规划中,让宝贵的雨水变成资源,而不是肆虐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