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来到广州市越秀区都府社区采访时,正值下午,许多街坊习惯这个时候在路边的石凳上歇息聊天。午后的阳光和煦,干净的环境让人心旷神宜。
老街坊张婆婆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是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不仅路边都有垃圾桶,每个家庭还有两个桶,一个是生活湿垃圾桶,一个是其他类干垃圾桶,我们老人家也都会用的。”
随后,记者走进了试点居民王宏道的家里,看看他们家开展垃圾分类有哪些成功经验。王宏道今年50多岁,已经退休。
“其实如果谈到垃圾分类,之前也做,但比较简单”。他告诉记者,以前只是把报纸、硬纸盒等可卖的东西挑选出来,喊来收垃圾的,卖几个钱,其他的就随垃圾一同扔了。这点和其他家庭相似。“更多是从经济和卫生考虑。但是后来也慢慢变了,因为本身卖不了多少钱,子女觉得烦,基本上都是拿出去全扔了。”
但自从成为试点户后,王宏道就努力改变现有习惯。他做事比较认真,家中厨房摆了两个垃圾桶,分别是生活湿垃圾桶、其他干垃圾桶。此外,卫生间一个,阳台上一个,小孩房间一个,都是放“其他垃圾”的。凡是有害的垃圾,由于数量比较少,他随即就带出去扔了。
王宏道不仅自己坚持垃圾分类,看到子女扔垃圾的时候,也会提醒一下,儿女们如果还是随手扔,他会不客气地责怪两句。对3岁的小孙女更是每天言传身教。“其实一旦多摆了几个垃圾桶,全家就比较自觉了,也不要说太多。”他说,如今不仅儿女都学会了垃圾分类,连3岁的小孙女也跟着分类了,每每看到大人扔垃圾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要分类啊”。
此外,王宏道最大的感受就是倒垃圾比以前更方便了。“普通的人都认为分类肯定是很烦的事情啊,其实一旦熟悉之后,扔垃圾更方便。”他向记者解释,“以前所有的垃圾都倒在一个桶里,到了夏天,经常要下去倒几次。但现在不一样了,因为真正要倒的是厨余垃圾,每天倒一次就差不多了,其他垃圾由于分了出来,也没有什么异味,所以完全可以放几天,这样倒垃圾的工作量比以前还少了。”
当然他在倒垃圾中也遇到不少麻烦事,最烦的是倒装饮料的塑料瓶,因为按照分类方法,属于可回收垃圾,但里面的饮料属于厨余垃圾,所以每次扔塑料瓶的时候,都要把里面倒干净。有些饮料只要倒出来洗一遍就行了,最难的是装酸奶的纸盒,因为里面难以倒得干净,所以一旦扔到可回收垃圾里,一天不扔到外面去,家中就有异味,“我估计一般家庭要把装酸奶纸盒好好洗一遍再扔,是比较困难的事”。他笑着对记者说。
他山之石
台北经验——“垃圾不落地”
1996年,台北实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取消社区垃圾桶,城区272平方公里面积设计100多条线路,垃圾车像公交车一样按照固定路线收垃圾。至2004年全市取消路面垃圾桶。
“资源全回收”。台北实现了家庭对垃圾进行三项分类。一项是金属、玻璃瓶、废弃电池、电器、报纸、塑料袋等可再生固体物,被分拣出来。第二项是厨余垃圾单独集中处理。第三项是剩余的垃圾。台北市民家庭把生活垃圾按这三项进行分类,分别交给定时定点到来的资源回收车、厨余垃圾桶、剩余垃圾收集车。这项做法使得过半垃圾成为可回收的资源,实现了城市垃圾大减量,更为保证垃圾焚烧质量提供了物料保障。这一项台北经验被形象地称为“定时定点垃圾不落地”。
2000年,伴随垃圾分类实行“垃圾费随垃圾袋征收”。台北改变了垃圾费随水费按户征收旧法,实行按“数垃圾袋”来征收垃圾费。即是对分拣出来的可再生废弃物、厨余垃圾不收费,只对剩余无用垃圾按袋收费。这项改革极大的鼓励了台北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如果用其他袋子到处乱丢,将被罚款1200元新台币到6000元新台币。台北生活垃圾分为资源垃圾、一般垃圾和厨余垃圾,都有专门垃圾袋,居民丢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