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公约走向何方?
对话人:中国环境报记者张俊
不参加公约、加入了不好好履行会怎样?
如果一个国家,特别是有影响的大国,不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不履行全球环境保护责任,就会被孤立,有时甚至被制裁,在经济上,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方面有时也会受到损害。
一般而言,国家应当加入环境公约。加入环境公约就是为保护人类环境这个"公共品"做贡献。否则,就是"搭便车者"。加入了不好好履行,也沦为"搭便车者"。对于一项公共事业而言,"搭便车者"应当越少越好,否则就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使人们都放弃为保护公共品而做出的努力,最后导致集体非理性即公共品的毁灭。
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正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的重要议题,任何国家想在这个问题上置身事外都是不可能的。
各国并没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一定要加入某项国际公约,所以不加入公约并没有法律后果。但不加入公约不见得是好事,一方面,拒绝加入国际环境公约会受到国际社会在政治上的批评和道德上的谴责;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加入公约就无法享受到公约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惠益,否则还有可能被边缘化。
国际环境公约有哪些新趋势、新特点?
国际环境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朝着系统化、严密化、可实施性方向发展,在各国主权利益斗争和平衡的同时,更多地会表现出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公约有很大的发展。随着人类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地球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地球环境已经不堪重负。
这种情况表明,国际社会将一方面继续制定新的环境公约来应对新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公约的执行。
国际环境公约必将着眼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总体保护和制度设计;更加注重履约机制、违约责任、赔偿机制等的建立与进一步完善;鉴于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的客观现实,国际合作作为国际环境公约的基本原则必将得到进一步强调和落实;"框架公约+议定书"的模式必将得到进一步更加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公约的谈判和制定方面,应当更加公开和透明。目前大多数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和制定还是由少数大国掌控,未来将会让所有国家都有机会参与决策、表达声音,即首先实现程序正义。其次,在公约内容方面,要更多地考虑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来分配各国缔约国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环境公约应当既考虑形式公正,又考虑到实质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