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大街北口,两座商铺之间,一条不宽的胡同,几根朱红大柱。
擎起的牌楼上书有四个斗大的金字“烟袋斜街”。顺着曲径通幽的小街往西走,商店鳞次栉比,叫卖声随处可闻。摆满了瓷器、玉器和各种杂项的古玩店生意兴隆,沿街酒吧中飘出了悠扬的音乐…… 谁能想到,五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抬头一线天,低头泥土地,人流擦肩过,店前垃圾堆”的小胡同、大杂院呢?而今,看了纽约时报的美国留学生特意而来,逛烟袋斜街,探什刹海,品味正宗古老的北京味道。而居住于此70多年的万月英老人更有感触:“这里终于脱胎换骨了。”
银锭桥 于志强摄 什刹海·老外说 “请问利通商店怎么走” 一大早儿,大商场还没开门,位于地安门的烟袋斜街已经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游客陆续走进这条仅有232米长的小街。2007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对该街进行保护性修缮,北京市商务局也将这里命名为烟袋斜街特色商业街。 上午10时,斜街东口的咖啡馆迎来了客人,旁边的裁缝店也开了张。“我到哪里能找到利通商店……”两位操着生硬中文的老外,向店主打听着。 路上,两个老外对记者说,他们是美国留学生,曾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烟袋斜街是条古老的中国小街,“利通商店”是一家很老很老的古玩店。这次,他们特意来看看。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街虽然很古老,却很干净;店铺错落有致,很整洁。 一路向西走到一所小庙前,一群从广州来的游客正在庙前合影。带队的导游张敏说,她每隔两三天就会带一个内地旅游团到这里参观游玩,都是游客亲点要来烟袋斜街看看。尤其是2008年这条街改造完成后,人就更多了。今年五一就一天也没歇着,天天带团来这里。 在小庙的西侧,一座门脸格外醒目,上书“大清邮政信柜”,原来这里是个邮电所。跨进邮电所的门槛,里面的光线有点儿暗,只有50多平方米的屋内,柜台前已排起了一条长队,游客们买张明信片,端端正正地写上“某某到此一游”,然后让邮电员盖上“大清邮政”的蓝戳,寄回自己的家乡。邮电员陈晓娟忙着盖戳,顾不上抬头。 什刹海·建设者说 “放弃高级四合院我感到很欣慰” “政府部门的介入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使渐进式小规模有机更新的保护思想得到落实,避免建设性破坏,使这条老街重新焕发了青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边兰春说。 前些年,作为北京城市规划设计与古都风貌保护学术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的边兰春完成了烟袋斜街的保护规划,政府部门投入不到160万元,选石铺路,拆除违章建筑,进行市政改造,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胡同肌理得以保护,风貌的还原激活了整个街区。 最让边兰春欣慰的是,改造之前确实有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找到政府部门,提出全额投资复建烟袋斜街的全部商铺,条件是拆除周边的平房,开发高级四合院。“这在当时是很有诱惑力啊!可是,政府部门最后还是选择了小规模微循环的改造模式。” 这一改造把历史文化名街的优势发挥出来,地段迅速升值,进来的商家一下子多了。原来卖光盘的地方变成了酒吧,闲置的房屋变成了茶馆,发廊改建成了旅游工艺品店…… “老青砖贴上墙,效果绝了” “在烟袋斜街改造过程当中,一砖一瓦都经过严格的挑选,街面上放几盏灯、光线的明暗都有讲究……就说这外立面的青砖装饰吧,看上去是普通的墙砖,但这砖可一点儿都不普通。这些砖都是由老房砖切出来的。”曾参与了烟袋斜街改造的市政工人林明宽说。 当时,在修复改造时曾有很多外立面的方案,比如刷灰色的涂料,贴高档一点的仿古砖,但经过试验,发现效果都不好。最后,不知是谁想出了一个绝招,把拆下来的老房子的青砖切成装饰砖,贴在外墙上。这一试,效果绝了。 什刹海·管理者说 “每米地段要容纳73个人” 经过6年多的改造,现在的烟袋斜街已变成了北京对外展示的一处窗口。“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来这里的游客有1.2万人次,今年五一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7万人次。对于232米长的烟袋斜街来说,每一米的地段要容纳73个人。”什刹海风景管理处旅游科科长张瑞生说。 现在,烟袋斜街的改造并没有停止,数百年历史的广福观已修缮完毕,预计最晚到明年年初即可免费开放。在大清邮政信柜边上的房屋也将引入传统业态。在烟袋斜街的业态中,西城区不仅注重传统的保护,也尝试引入了现代设计公司等新的文化业态,展现老街时尚的一面。 “什刹海会变得越来越有味道” “烟袋斜街的变化,只是什刹海文化保护区的一角,今后的什刹海会变得越来越有味道。”什刹海管理处副主任林小牧说。 近年来,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环境整治、文物古迹修复、历史街区保护修缮、特色商业发展引导以及旅游规范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已建设成为集历史风貌和现代气息于一身的国际知名景区。 从2005年开始,西城区还采取“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方式,先后对恭王府府邸、火德真君庙、广福观、德胜桥、汇通祠等一批文保单位进行了文物腾退、利用,还修复了郭守敬纪念馆等文物古迹。今后,还将对会贤堂、拈花寺等文保单位实施文物腾退修缮,同时结合大运河申报世遗,启动大运河北端海潮庵、什刹海寺等文物建筑的腾退和保护利用工作。 “十二五”期间,什刹海地区将继续加强环湖重点地区的景观恢复和整治,银锭桥周边、荷花市场北端广场、广化寺周边等地区都将划入整治范围。 什刹海·居民说 “今年终于 脱胎换骨了” “我嫁到这里,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看着这条街一天天地在变化,今年终于脱胎换骨了……”84岁的万月英老人在烟袋斜街上已经住了70多年。她说,当年街面破,老房子破,泥土路破,店铺也是破破烂烂的。街里没有下水管线,每天倒脏水,要和婆婆一起抬着脏水桶走五六分钟,到街口外才能倒掉。街上也只有一个自来水龙头,街里住着100多户人家,一到吃饭打水的点儿,都排着长队。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区政府下了决心,改造了这条老街。修了门脸、埋了电线,铺了青砖……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我们老居民看着、盼着修完了这条街时,眼前真是一亮。街还是老街,没有变,街面上干净了,天空中清净了,在自家里就能接自来水了;但还是变了,街里的内容变了,变得有文化、有品位了。来的游人、外宾更多了,这条街的生意变得更好了。”万月英老人感慨地说。 “改造后 游人翻了一倍” “改革开放后,我是这条街上第一家开店的个体户。后来陆陆续续又开满了店,但开什么店的都有,显得街上很乱。因为街里脏,很多游客来一次就不愿来第二次了。”烟袋斜街“利通商店”81岁的老店主杨月亭说。 从2006年开始,这条街开始改造。改造后,门店统一了风格,游人至少比以前多了一倍。“现在每个月,我这家小店都能进个1000多元钱,生意好做了很多。” 本报记者 龙露 文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