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玉泉山下重现京西稻田
2012-05-28 09:50:41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 】 浏览:378次 评论:0

 本报讯(记者 王海燕)海淀玉泉山下,消失30多年的京西稻田如今又重现了。昨天,2012京西御稻插秧节在刚刚落成的北坞公园举行,300多位市民走进公园,体验插秧的乐趣。

  北坞公园在原北坞村旧址上建成。由于历史上,北坞村是京西稻的主产区之一,公园在景观设计上,特地辟出12片、总面积6.5亩的水稻种植区,为市民再现京西稻花香的历史胜景。

  昨天来参加插秧节的有企业白领,有中小学生,更多的是带孩子出动的一家三口。各个插秧池,一堆堆嫩绿的秧苗已被工作人员提前抛进水里。怕市民下地不方便,地头还特地准备好了胶靴。

  “插秧喽!”简短的启动仪式一结束,大人孩子一窝蜂似地涌向插秧池。很多年轻人顾不得换鞋,打着赤脚就往水里蹦。

  “别慌,别慌,先听我讲。”9号插秧池边,来自海淀上庄镇水稻产区的一位50多岁老稻农现场担任技术指导员,他边比划边给大家讲解技术要领,“记住,一定是往后退,倒着栽,苗的行间距、株间距都是10厘米,前后左右对齐,别栽歪了……”

  这边,技术指导员的话还没说完,那边有性急的已经开始忙活开来。还真有会栽的,一名戴草帽、短衣短裤的中年女子,弓着腰,右手攥着一把秧苗,左手麻利地分苗、点苗,栽完一棵还用拇指在泥地里摁一下,让苗栽得更稳些,动作颇为熟练。也就三五分钟工夫,整整齐齐栽下了一大片。一打听,这位大姐从小在南方农村地区长大,下地插秧的活儿年轻时候没少干,是个专业选手。

  看别人栽得轻松麻利,8岁小姑娘张欣怡也怯生生地跟着母亲下了地。娘儿俩以前谁也没干过农活,手忙脚乱,一通折腾,才稀稀拉拉栽下两三行苗,再想往后挪步,母亲的胶鞋陷在了泥里,孩子一个不留神,一屁股坐在了水里。看到这一幕,一直在地头拿DV拍摄的父亲笑得喘不过气……

  听说有插秧活动,住在附近北坞嘉园的原北坞村村民们也到现场看热闹。62岁的王文才,过去是种田的好把式。在他印象里,北坞村种植京西稻最鼎盛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边到玉泉山,那边到颐和园,整个一大片足足有上千亩的稻田。这米煮粥、捞饭吃都好,晶莹发绿,有一股清香味。”说起当年在生产队,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下地插秧种稻的情景,王文才脸上流露出神往之色,“现在看不到啦,公园里能留这一片,也算给大家伙儿留个念想。”

  当天,除了北坞公园,海淀公园、上庄镇京西稻产区也举行了插秧体验活动。海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西稻种植已经不复当年盛景。但是通过插秧文化节等创意农业农耕活动的举办,京西御稻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仍将不断传承下去。

  链接  

  “京西御稻”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稻田已分布在海淀六郎庄、北坞、功德寺、青龙桥、海淀一带。

  由于六郎庄、北坞一带的灌溉水源是玉泉山泉水,水质清澈,灌溉出的水稻米粒饱满光润,蒸饭有黏性,熬粥呈茶绿色,被皇室指定为专供“御米”。

  北坞公园,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玉泉山脚下,在历史上就是京西稻的主产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1958年8月16日,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宾在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的陪同下,就曾经来北坞村参观京西水稻的种植情况。当陪同人员介绍这就是专供皇宫的京西稻,稻米白中泛绿,一家煮饭半街香时,主宾众人当时便赞叹不已。

3 上一篇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