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卖拿去卖 有害单独放 干湿要分开
“垃圾处理不好,对不起广州1800万人民!”昨日,广州召开垃圾处理工作座谈会,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表示,将尝试在三五年内完成垃圾分类工作,并为垃圾分类投放拟了三句口号。常务副市长陈如桂,副市长王东,副市长谢晓丹,秘书长周亚伟,以及南方日报社社委孙爱群等驻穗媒体主要领导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来自省内外的10名专家学者纷纷就广州垃圾处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致对广州市人大4月份通过的“生活垃圾处理从分类、回收减量到无害化焚烧、填埋和生化处理的技术路线”表示赞成。 “专家的认同,大大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陈建华如是说。 在垃圾分类方面,有专家指出,广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花了几十年才完成。 不过,陈建华表示,“我们是否可以挑战一下,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人家几十年完成的道路?”他还进一步补充道,“我的目标是在三五年时间内完成”。 针对目前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足的状况,座谈会结束前,陈建华还拿出了市城管委印制的《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手册》,他表示其看完之后有很深的感受,并想出了分类投放三句话:“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他解释道,“能卖拿去卖”是指可回收垃圾,这部分居民一般会拿去卖;“有害单独放”是指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荧光灯等,虽然占垃圾总量的比例不足1%,但是能够分处理,后面的处理就要简单很多;“干湿要分开”则指家庭中的厨余垃圾要和其他垃圾分开放,“这3句话到底是否合适,还请全市1800万人民提意见”。 陈建华还表示,垃圾的分类处理,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必须高度统一”。 同时拟征求意见的还有已经施行1年的《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陈建华表示,对于这个规定,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征求意见稿,广而告之,向市民征求意见,“该增加的增加,该修改的修改,该删除的删除”。 ■专家说法 郭艳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焚烧的污染要小于填埋” 对于市民所担忧的垃圾焚烧可能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郭艳华表示,目前垃圾焚烧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能够很好地控制二次污染,许多国家的垃圾焚烧厂都建设在中心城区,像日本,在离日本皇宫约3.5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座焚烧厂,而在皇宫方圆7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六七座垃圾焚烧厂;巴黎的焚烧厂离塞纳河仅有200米,离巴黎圣母院也只是4公里。 郭艳华还指出,广州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中,填埋和焚烧的比例为9:1,但是填埋场已经趋近饱和,以目前的垃圾增长规模,垃圾填埋所占用的土地,2015年将分别达到2976亩,而到2025年将达到9387亩;“在广州这种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少的地方,焚烧是明显有助于节约土地”。 同时,她还为大家算了一笔账,从垃圾处理终端设施的投入来看,填埋每年投入在22亿—45亿元之间;而焚烧每年的投入则在18亿—25亿元。郭艳华还表示,在污染方面,“焚烧的污染要明显小于填埋”,因此,广州未来要以源头减量为基础,实施以焚烧处理为核心,堆肥处理、填埋等为辅的垃圾处理路径,建议在城市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布局1个焚烧厂。 王伯光(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导方向” “焚烧是垃圾处理的主导方向”,王国光也对焚烧表示赞同。他指出,焚烧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最好办法,可减量比例约80%,同时还可以发电。 不过,他也指出要做好包括焚烧厂在内处理设施的规划,“放在哪里市民都不高兴”。他指出,要注意提高垃圾处理技术,科学布局好垃圾处理设施,不要在人口密集的上风向的区域建设焚烧厂。 此外,他建议广州要调整现有的垃圾处理模式,目前的重中之重是强化分类,要长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并且要从市民抓起,不要将垃圾分类全部押到最后一个环节,那样处理成本太大。 许振成(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广州没有‘垃圾围城’的资格” “广州没有‘垃圾围城’的资格”,许振成几乎一语惊人。针对广州面临垃圾围城问题的说法,许振成却指出,广州的西边是佛山,东边是惠州,南边东莞,北边是生态保护区域,与北京、上海等在城市周边拥有大量土地的情况不同,广州几乎没有什么土地可以容纳日益增长的垃圾。 许振成认为,对于广州来说,要大规模处理垃圾,没有比焚烧更好的办法了。 而针对市民质疑目前计划建设的焚烧厂规模过大的问题,许振成解释说,目前广州的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人口在不断增长,垃圾的产生也会不断上升,垃圾处理设施只能按照最大量来规划,“而目前的问题不是设施过头了,而是太少了”。 此外,许振成认为,目前广州垃圾转运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建议实施“干湿分开运输”。 原效凯(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市政分院环保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分类宣传从妈妈抓起” “分类宣传从妈妈抓起”,针对目前垃圾分类宣传困难的问题,原效凯一反常态提出如是建议。他认为,目前在家庭中,处理垃圾的人,既不是小孩,也不是爸爸,而是家庭主妇的妈妈,因此要改变以往“从娃娃抓起”的宣传方式,“从妈妈抓起”。 而对于垃圾处理设施附近居民的补偿,原效凯提出要学习台北、日本等地,改变以往征地一次性补偿的模式,而是采取“健康补偿”的方式,对设施所在周边居民提供长期补偿,包括修建休闲娱乐设施,让居民从中获益,从而减少设施建设的阻力。 李适宇(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落实到市民个人” “责任要落实到市民个人”,针对目前垃圾分类推广不理想的状况,李适宇指出,目前广州对垃圾分类的责任只落实到了区(县级市),但是往下到街道、小区以及居民个人,就没有具体的责任要求,“居民个人的责任太轻了”。而在国外,像日本,法律规定政府、企业、个人对垃圾分类都负有责任。因此,他建议广州也要把责任落实到居民身上,因为市民就是垃圾制造者。 这个说法引起了陈建华的注意,他也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也有电池“以旧换新”的做法,如果带着旧电池去买新电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优惠。 廖宗文(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肥料研究室主任、教授) “让填埋场‘死而复生’” “让填埋场‘死而复生’”,廖宗文指出,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填埋场是值得尝试的对象,填埋的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如果将这些沼气利用来发电,可以使填埋的垃圾体积减少50%,剩下的渣土还可以用来堆肥,这样原来已经封闭的填埋场,又有了空间,这样一来又可以利用了。 此外,他还表示,目前在源头减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包括菜市场的废菜叶、河道中的水浮莲、酒楼的餐饮垃圾,这些原本可以用来堆肥,但是目前却占据了填埋场很大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