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退出仅仅是支持吗?
2012-04-05 15:51: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378次 评论:0
  徐琦


  继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向华能珞璜电厂提供首批2.59亿元绿色信贷专项用于发电机组脱硫脱硝环保改造工程(详见本报3月13日5版报道)后,湖北省多家银行近日也纷纷表示,今年将把那些已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且近期无更新改造规划的客户列为信贷减退对象,采取逐步压缩、上浮利率、追加担保等措施逐步退出。


  无论进还是退,都是银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银行着眼自身发展的重要决策,而不仅仅是对环保的支持,抑或迫于行政命令或外部市场压力的权宜之计。


  从发展眼光看,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或项目是要逐步萎缩的。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大,环境风险不断暴露,国家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处以重罚,甚至关停取缔。若只看企业眼前经济效益,银行的贷款可能随时遭受损失甚至打了水漂。最先从这些领域实施信贷退出的银行是有远见的,既可以降低这些产业或企业在萎缩过程中形成的潜在信贷风险,又能把信贷资源抢先投入一些未来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这对银行确保未来的长期收益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要求银行立刻从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中完全退出,也不现实。首先,这些企业中不乏行业龙头、地方支柱或上市公司,它们树大根深,与当地经济、财政、就业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市场需求的刚性和一些地方政策保护,获利能力还很强,有些甚至还可获取短期的高额利润。其次,不少污染企业曾经是银行的重要客户,一时之间让银行限制或收回对这些企业的贷款,意味着要放弃一定的眼前利益,牺牲信誉和形象。

 

  那么,面对一个想吃糖的糖尿病人,是该给他买糖吃,还是该出钱买药治病?这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回答的问题。众多银行目前面临的选择,其实也大抵如此。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银行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企业倒了,银行的钱也就血本无归;企业活了,银行才能有利可图。如果继续和那些污染企业绑在一起,银行可能越陷越深;但如果一棍子打死,不但无助于企业转型升级,也不符合银行作为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


  中国银监会刚刚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制定专门的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以来,一些银行将企业客户按环保水平分类,并进行区别对待。如对环境友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可降低利率,发放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而对存在潜在风险的企业,则要求严格的担保、抵押,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下一步,银行还可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针对项目贷款进行细化分类,即便面对落后产能或污染企业,也可尝试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慎重评估企业发展前景,严格控制资金用途。比如把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建设环保设施、推进清洁生产等方面,支持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项目,帮助企业从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的惯性中拉回来,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其产业行业竞争力。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中国工商银行的风险防御制度要求,对所有贷款做动态环保监测。企业运营中查出偷排污染物,并不会马上收回贷款,而是会依照合同先做出警告并要求其整改,整改到位才继续放款。如若多次违约失信,则按违约处理,视情况考虑提前收回贷款。


  银行虽然不能替代环保部门的职责,但通过对环境风险的把控,迫使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环境风险,客观上起到了推进环境保护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这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更是银行维持正常运营、提高经营业绩的必要手段。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