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十一五”环保科技工作巡视(一)
2012-03-29 10:30:4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2175次 评论:0
 编者按


  一年之计在于春,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将要召开。在此时间节点,总结“十一五”环保科技工作非常有意义,本报将在3月29日、3月30日,拿出两个版的容量,带领读者们在报纸上进行《“十一五”环保科技工作巡礼》,我们的视角将关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工程、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等环保科技领域的大事。

 

科技创新工程硕果累累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主要思路和主要任务。经过5年努力,环保科技突飞猛进,科研经费突破性增长,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为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专项顺利启动并全面实施,基本实现了“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


  “十一五”期间,水专项共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通过研究,突破了流域石化、冶金、化工、纺织印染、制药、粮食加工等重点行业和城市水污染控制的一批关键技术,针对重点地区饮用水源污染突出的问题,初步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体系;系统开展了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形成了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集成技术。共申请专利1730项,专利授权497项,编制完成8项水生生物安全基准;标准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各类标准32项,另有近200项标准正在制订中。


  通过技术示范,2009年~2010年,辽河、淮河干流在化学需氧量指标上消除了劣Ⅴ类水体,海河水质有所改善;松花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大马哈鱼出现回游现象;太湖部分湖区富营养状态由中度变为轻度,劣Ⅴ类入湖河流由8条减至1条;巢湖富营养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了水华大面积暴发;滇池外海水质明显好转;山东省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在专项管理方面,成立了水专项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组建了水专项实施方案编制总体和主题专家组、咨询专家组,为顺利编制水专项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定的工作基础;根据国务院《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若干工作规则》等文件要求,制定并完善了专项工作相关的各项制度和文件。

  公益性行业科研成果产出效益显著,有力支撑各项环境管理工作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设立了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也加大了环保领域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注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强化全过程管理。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环保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环保科研人员信用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环保项目验收规范(试行)》等一系列管理文件。严格实行了合同管理制度、年度进展报告制度、重大事故报告制度、经费执行季度申报制度、项目管理培训制度及“黑名单”制度,有效规范了项目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以“问题导向、系统设计”的思路,即从环境问题的来源与成因、监测与评估、影响与效应、预防与控制、监督与管理等5个环节进行系统性链条式设计。


  “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234个公益项目、近100个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累计投入研究经费超过11亿元,研究领域涉及大气、水、生态、土壤、固废、核与辐射等,共有包括中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环保科研单位和企业等100多家单位参与,逐步形成了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和环保科技“统一战线”,同时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环境保护急需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导则、指南及政策建议600多个,研制各类环境标准样品31个,相关技术成果在280多个单位得到实际应用,为保障奥运空气质量、实施污染物减排和总量控制、国家环境区划和政策创新、“十二五”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环境外交谈判等提供了直接、重要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共有227项成果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1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部分项目研究成果保障了国家重大活动的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布点优化研究”、“重点城市臭氧监测体系研究”、“车用汽油清净剂监测与控制方法研究”等项目,成功应用于指导奥运城市开展臭氧监测工作,顺利完成了北京市机动车燃油清净剂筛选与评价,为保障北京等奥运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做出了贡献。“2010年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长三角区域联动方案应用研究”和“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心城区河流水质保障对策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效保障了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和河流水环境质量安全。


  “十年磨一剑”,环境卫星发射成功,初步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


  经过10余年科技攻关和精心组织,2008年9月6日,环境一号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环境一号卫星星座系统初步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环境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为支撑环境卫星的业务化运行,环境保护部研究提出了一套环境遥感应用技术标准、规范和流程,攻克了水、气、生态环境遥感应用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了环境遥感应用原型系统,在环境一号卫星CCD、红外、高光谱、SAR等有效载荷技术指标和图像处理技术,环境遥感监测指标体系,地表水、环境空气、生态环境参数定量遥感反演方法和模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和突破。环境卫星在应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青岛浒苔暴发等突发环境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成果荣获2010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共有1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和正式运行,9家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与管理,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专项规划》,制定了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造就了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队伍,调整和完善了学科体系,实现了科技资源共享,产出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为国家节能减排、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全力支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申请创建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环保系统建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