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叶子 徐小雪 杨爱群
鄂尔多斯,她躺在黄河“几”字形的臂弯里,孕育了灿烂的河套文化,演绎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英雄传奇;除了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更蕴藏着全国1/6的优质煤、1/3的天然气……
凭借资源优势,鄂尔多斯从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转变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典型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鄂尔多斯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污染减排的巨大压力。他们摈弃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取经济高速增长的老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7亿赎买高耗能企业 18亿奖励污水处理厂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松动和市场元素的活跃,煤炭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和生活的主角,并掀起了一股资源开发热潮。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依靠简单开采和转化的一大批“粗、散、小”型企业蜂拥而至。一时间,鄂尔多斯“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煤炭资源的不断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数较大,边削减边增长问题更成为推进减排的一大难题。
“十一五”初期,鄂尔多斯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8.15万吨,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而2006年,自治区给鄂尔多斯市下达的减排目标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0.95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0.33万吨,减排任务分别占全自治区减排量的73%和11.6%,二氧化硫减排率是全国的3倍、自治区的8倍……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减排压力,鄂尔多斯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污染减排与调整结构相促进、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将减排作为“市长工程”。市、旗两级政府,包括相关部门和企业均成立了由“一把手”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制定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十一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环保政策和管理制度,为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针对鄂尔多斯存在的实际问题,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原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监察部、电监会四部委开展晋陕蒙宁有关地区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行业清理整顿的有利契机,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分阶段清理整顿目标,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鄂尔多斯打响了减排攻坚战。
而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会大幅下滑、产业工人大量失业,面对这些,不少干部动摇了。
“谁不摘掉污染帽,就摘谁的乌纱帽”,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决心如铁。
鄂尔多斯将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旗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体系,每年进行考核和通报,并逐年加大考核权重。同时,严格兑现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在取缔淘汰落后产能期间,鄂尔多斯市先后对环境保护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10名县处级和15名科级干部,分别给予警告、诫勉谈话、记过和撤职处分,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形成了污染物减排的高压态势。
“该治理的迅速治理,不符合产业政策、该取缔的坚决取缔。”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刘恒发向记者介绍,“在环境清理整顿过程中,鄂尔多斯对曾经为就业安置、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企业同样不留情面。”
2005年~2007年间,鄂尔多斯市、各旗、区党委政府痛下决心,相关部门联动作战、重拳出击,3年累计取缔关闭“两高两低”企业700多家,淘汰落后产能4164万吨。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削减二氧化硫近19万吨、烟粉尘68.7万吨、固体废料245万吨,有效遏制了电石、铁合金、焦炭、白灰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
施政观念的转变,坚定的决心,强有力的一系列措施、手段使污染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鄂尔多斯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黄河流经辖区728公里,无一家污染物排黄的企业。
推进减排,不仅仅是关闭污染企业那么简单,还要有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关停、搬迁一个企业绝非易事,而且这些企业还是我们当初千方百计动员来投资的。”鄂尔多斯市环保局副局长韩伟告诉记者。
企业是当地的财政支柱,要关闭取缔数百个百万元户、千万元户,不仅地方财政收入锐减,还要进行巨额赔偿。
无破不立,有舍有得。在破与立的博弈、舍与得的调整中,鄂尔多斯顶住压力,坚定不移地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
为此,鄂尔多斯付出了沉重代价。投资7亿元采取“赎买”政策取缔关闭42家高耗能企业,动用“市长基金”3亿元,补偿关闭企业。投资8亿多元督促所有电石、铁合金企业安装环保设施。
政府强有力的措施带动了各区旗,准旗政府出资1.6亿元、伊旗投资1.2亿元取缔落后企业,杭锦旗和鄂前旗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坚决关闭了境内所有高耗能企业。
据统计,关闭企业造成鄂尔多斯直接经济损失达19亿元、年减少税收近20亿元。但换来了鄂尔多斯市干部群众环保与发展的新思路、新认识,换来了鄂尔多斯的蓝天白云,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没有工程,减排就是一句空话。近年来,在减排“阵地战”中,鄂尔多斯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大批减排工程如期投入运行,开创了污染物减排新局面。
鄂尔多斯市政府规划“十一五”期间,各旗区政府所在地和重点工业园区必须建成污水处理厂。市、旗两级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全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为此,鄂尔多斯制定了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推动减排:各旗区、工业园区每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市财政将给予1000万元的奖励。这一政策有效推动了各地减排工程建设。
鄂尔多斯“十一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厂由“十五”末的3座增加到18座,实现了旗区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目标。全市污水实际处理能力达到12.3万吨/日,较2005年增长了2.6倍,形成年减排化学需氧量能力1.2万吨。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减排化学需氧量6300吨,排放量3.07万吨;共减排二氧化硫32万吨,排放量为23.3万吨。圆满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十一五”污染物减排任务。
2010年,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5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由2005年的0.055mg/m3下降到2010年的0.039mg/m3。全市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由2004年的全自治区排名倒数第一上升到前三位。环保工作成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记者看到的鄂尔多斯,天空湛蓝,街道宽敞整洁,清风拂面,人们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
违法案件移送地方政府 治理污染“保姆式”服务
‘土小’企业设备简单、操作单一,加上产品利润空间大,今天取缔了,明天就在别的地方冒出来了。”提到环境执法工作,鄂尔多斯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苏雅拉图深有感触地说,“环保部门无法实现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存在职权交叉和矛盾冲突。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产生了严重干扰。”
执法能力不足及环保行政管理体制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着环境执法效率。
怎样从机制上解决执法难题,增强执法能力?鄂尔多斯市提出“环保搭台,大家唱戏”的思路,建立起环保部门牵头,发改委、经委、监察、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联合执法机制,制定了环境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案件移送办法,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总动员、齐出手,形成了环境执法“统一战线”。
“环保部门只能让污染企业停产治理,要想彻底关闭还要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刘恒发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鄂尔多斯环保局制定了《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违法案件移送办法》。办法规定:地方政府要按照法律要求对重要环境案件主办,纪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联合督办。
鄂尔多斯市环保局将环境违法案件的证据材料移送给地方政府,并交由地方政府处理,各旗、区党委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环保政策措施得到了落实,各旗区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真正落到了实处。
企业是鄂尔多斯市环境执法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行为对环保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想改变企业守法经营成本高,违法经营成本低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一是要靠法律法规,二是要靠教育和监督。关停企业是手段不是目的。
除日常监管外,鄂尔多斯市环保局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行了驻厂监管制度,以“保运行、促效果”作为重点,将所有环境监察人员分组,轮流对燃煤电厂、污水处理厂实施专人监管,坚决杜绝擅自停运治理设施等违法行为。这一制度除了强化重点企业的日常环境监督管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企业解决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清洁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实行“保姆式”服务。
为增强企业的环境守法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环境道德,鄂尔多斯市在大企业均设立了独立的环保工作机构,小企业也安排了专职环保人员。
神东分公司安环处处长王义就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做好企业环保工作,他不仅要接受监察支队的检查,还要想方设法得到领导的支持,让企业的各项环保指标达到环保要求。
“苏队长这个人不讲情面,达不到排放要求,坚决不行,而且隔两天就来检查一次。”王义说,“我找过刘局长,希望能给我们一些照顾,可刘局长把我们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五一十地给我讲得清清楚楚。”王义只好顶着压力做好企业的环保工作。
其实,王义所说的“隔两天就来检查一次”也是监察支队的一种执法手段。
“很多企业违法排污,并不是故意的,是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不到位,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懂环保政策法规。”苏雅拉图说。执法频次高,这样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多、发现的问题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企业的环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外面执法检查,没有节假日。当被问及觉不觉得苦时,这位朴实的蒙古汉子只是淡淡地说:“已经习惯了。”
鄂尔多斯市还开展了“送环保政策法规和治理技术到企业”活动,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政策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企业污染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层的环境意识。
通过几年的努力,原先无环保设施或设施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全部新建或更新,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几年间,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企业环保设施投入就达3亿多元。
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资源经济清洁发展
作为资源型城市,全国1/6的优质煤储量给鄂尔多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粗放式的资源开发让鄂尔多斯负重前行。
如何破解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鄂尔多斯工业体系虽日渐完善,但资源项目占比偏大,对于煤炭的依存度过高,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要在发展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中不落伍,鄂尔多斯必须转型、升级、调整结构。
为此,鄂尔多斯实施了地方煤矿技改三年攻坚,煤炭产业发生了质变,为实现可持续的绿色转型发展打好了“地基”。
以提高资源采出率、综合利用率和就地转化率为重点,鄂尔多斯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大力整顿矿业秩序,提高煤炭产业发展水平。地方煤矿由高峰期的1900多座压缩到205座,单井规模提高到45万吨以上,煤炭回采率由不足30%提高到65%以上,煤炭年产量由2000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4.5亿吨。
煤矿数量大大减少之后,煤炭产量反倒上去了,鄂尔多斯人尝到了甜头。
凭借资源禀赋,鄂尔多斯实施资源转换和循环发展战略,构筑以“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高”为基础工业经济,以工业园区基地为载体,按照“配套关联、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设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构筑产业集群,使资源和废弃物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
蒙西是鄂尔多斯最早的工业园区。在蒙西,到处都是煤矸石和发电之后留下的废弃物和粉煤灰,还有风积沙。蒙西利用这些煤矸石生产水泥、发电、制造高岭土。他们从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同时对水泥窑尾气回收,生产纳米轻质碳酸钙、可全降解的塑料。这样的工艺内部不产生废渣废气,不仅实现污染零排放,还消化了附近厂矿的废渣,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产业链。
煤矸石在水泥生产中所占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生产成本就会降低1.8元。而蒙西的新技术将煤矸石的所占比例由25%提高到了35%,每吨成本降低18元。以每年100万吨的生产能力计算,节省了1800万元。
如今,在鄂尔多斯,蒙西工业园和棋盘井工业园已分别成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沙圪堵、汇能等几十个工业园区也已经成长起来,争奇斗艳。
鄂尔多斯依托煤炭,但绝不依赖煤炭。煤炭,只是鄂尔多斯腾飞的跳板。
面对“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结构转型,创新强市”的思路,积极推动资源经济向资源清洁化和深度开发转变、向非资源型产业转变。他们目光早已瞄准了最高端的煤化工和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生物能源、文化旅游……
在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记者看到了鄂尔多斯煤化工产业升级的新突破。2008年12月,先期工程投资150亿元,年产油品100万吨的煤制油项目——神华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一次试车成功,打通了全厂生产流程,并生产出了合格油品。截至2011年7月,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共组织进行了12次投煤生产,生产主要油品89.66万吨。
中天合创300万吨二甲醚、汇能16亿立方煤制天然气、久泰100万吨煤制甲醇等一大批国内外同行业示范类项目的相继落户,在鄂尔多斯构筑起了煤转电、煤制油、煤化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显著增强。
同时,鄂尔多斯大力发展汽车、陶瓷、多晶硅等非煤产业,华泰、奇瑞等企业进驻鄂尔多斯,陶瓷、多晶硅产业形成现实生产能力。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7∶60.2∶37.1。
“十一五”,鄂尔多斯市抓住环保工作的牛鼻子,使长期以来影响地区环境质量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如今,“十二五”的大幕已经开启。鄂尔多斯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快速发展与环境总量控制指标形成尖锐矛盾,为此,鄂尔多斯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具体措施,并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以低能耗、微排放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身”。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今天的鄂尔多斯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