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岁月:往日的生活很低碳
2012-03-22 10:07:1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 】 浏览:477次 评论:0
黄骏骑

  “低碳生活”,近年来成为热门话题,常挂在人们嘴上,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俨然成为主流时尚和追求。低碳消费、低碳旅游、低碳建筑……若没有和低碳扯上关系,似乎就是与这个时代脱轨。其实想想看,眼下有儿有孙的人们,几十年前过的还不都是低碳生活?衣服面料是棉质品,骑自行车出门,用淘米水浇花,打酱油拎个瓶子,买蚕豆酱自带瓷碗,出门口袋里装着手帕而不是纸巾,过道里随手关灯,星期六义务大扫除,农家自制沼气照明,城里人送肥下乡……只是当初没有“低碳”这个词罢了。

  竹篮,陪伴我们长大。洗衣装菜,摘豆采茶,买货打猪草,都离不开竹篮。心灵手巧的篾匠师傅,编织的竹篮精美耐用,有大的、小的、圆的、方的、元宝形的、长方形的、四角形的,形状各异。儿时的印象中,走亲戚,母亲总是在竹篮子里装上水果、鸡蛋或糕点,再在上面盖上一条好看的毛巾,有模有样地走出家门。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撰文呼吁《多提竹篮子,少用塑料袋》,还被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好稿,汇集成册,受到表彰呢!

  那个年代,网兜几乎是每个家庭居家过日子的生活必需品,虽不起眼,用途极广,不比布袋、竹篮子差。出门能装简单的行李,到菜市场买菜、去商店购物,揣在口袋里很方便。它容易清洗,可反复使用,即使坏了,接上线织补一下,仍可照常用。

  在野寨中学读初二时,放暑假回家,我特地从体育老师那里借来一个篮球,用网兜装上挂在背后,嘴里还不时吹着口哨,一路招摇回到家,引来许多伙伴的眼热。

  中师毕业,分配到家乡中学任教。那时生活拮据,一切不得不从简。我用部队的背包带将被褥捆扎好,脸盆、衣服、书籍等用品全装在一个大网兜里。这是一个用蓝、白色粗棉线编织而成的网兜,网眼很大,装的东西多,也很牢固,在中师读书几年常用它。我将被条背在背上,一手提着网兜,昂首挺胸,迈着战士样的步伐,在家人的目送下,走出家门,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后来,又有了不同规格的尼龙网兜,比线织网兜更美观更结实耐用。那时人们并不像现在这样,提着背着揣着各色时尚新颖的皮包皮夹上学上班出差,提个网兜出门是平常不过的事。周末,我从学校回家,总是提着一个尼龙网兜,里面装着洗换衣服和晚上要批改的作业本。

  春节前夕,各家各户都要杀几只鸡鸭过年。拔下来的鸡毛鸭毛,母亲从不随意丢掉,而是捏成一束,放在矮墙头上晾着,等待货郎上门,“鸡毛换灯草,鸭毛换胡椒”。鸡毛鸭毛可用来沤肥,松土肥地。可入药的鸡肫也是我们姐弟几个的抢手货,用它从货郎那里换糖果吃。货郎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上门收购诸如牙膏皮、废电池、橘子皮等,姑娘嫂子用它换来针头线脑。当然,废铜烂铁就更值钱了。姑娘剪下的辫子、理发留下的碎头发,都会细心地收集起来,或沤肥,或易物。

  那时到食品站买肉,都是用箬竹、稻草扭成绳子捆扎。扯几尺布或买双鞋,也是纸绳一捆,非常简便。糖果、点心,都是用纸袋包装。纸糊的袋子,成本低,还可以重新利用。早年间的月饼顶多就是打个蒲包,后来发展成了纸匣子的,现在可不得了,那真是绚丽多姿,几块月饼装在精美的铁盒里,再套一个大提袋,价格高得怕人。有些不仔细看包装上的文字,绝对想不到里面装的是月饼。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物资充裕了,但环境的恶化让我们不得不“低碳”。为了自己和后代,我们实在应该在生活方式上向过去致敬。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