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如何从源头保障水质安全?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加大环境管理和保护研究
2012-03-21 10:53: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413次 评论:0
 中国环境报记者刘晓星报道   针对我国水源地水质安全存在的问题,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建议,从管理和技术方面开展工作保护饮用水安全。


  管理层面上,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地方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包括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入河排污口设置、环境影响评价等;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禁止或控制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提高水源地执法和监督管理水平,加强水源地监测预警工作。


  第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督促、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市场及中央政府补助等加大对水源保护的投入,保障建设资金。建立政府环保投资增长机制;改革现有的环境收费制度和排污费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保证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完善科学的水价形成制度、探索建立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制定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第四,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放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位置。逐步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达标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的饮水风险防范意识。


  在技术层面上,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相关标准和规范技术体系。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加快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技术规范、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水环境监测及评价技术等标准和规范。


  针对目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及保护研究相对滞后的现状,农工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石光树介绍说,要充分重视和发挥科学研究在改善水源地环境质量方面的作用,围绕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水质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处理、水生态监测监控、事故预警等技术需求,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水专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水源地污染防治和管理技术研究,为科学决策和提升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