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汪丹)昨晨一睁眼,京城已银装素裹。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南郊观象台也对外开放,让市民近距离接触气象观测仪器,了解气象科普知识,庆祝“3·23世界气象日”。
昨天9时,位于亦庄桥北的南郊观象台刚开门,就涌入了首批观众—500多名来自打工子弟学校的小学生。“氢气球放上天,怎么把气温传回来?”“后天春分了,怎么气象专家还说没到春天呢?”在气象观测场内,测云仪、测风杆、百叶箱等各种仪器旁,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围着气象解说员问个不停。
“氢气球放上天可以捕捉气温、湿度、风力等气象数据,然后靠这块仪器板传回地面的观测站。”气象解说员拿出一个长方形的仪器板,上面密布着小芯片。弘善学校四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忙拿出笔记本和照相机,记录下这一刻。在观测场的东侧,200多块气象、环保、节能知识展板一字排开,气象应急车、边界层探测车等也接待着一拨拨“小乘客”。
“这是我第五年参加南郊观象台的开放日活动,每次这里都热闹极了。”47岁的薄涛是本市首批气象志愿者之一,至今已有5年“工龄”。引导观众、接受咨询、讲解气象知识,他每年坚持开展科普志愿服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