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十二五"规划尚未出台的情况下,1月11日闭幕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其他议题相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
根据会议透露的信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各地对总量控制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形成了共识,工作方案已经初步形成。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也坦言:"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作为能源供给侧管理的新手段,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影响深远。
虽然尚未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单位GDP能源消费强度的变量控制基础上,增加能源消费总量这一定量控制指标,"杀伤力"巨大。
在单独考核能耗强度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通过做大GDP来稀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付诸实施后,这种做法将被彻底堵住。
总量指标设定后,各地要想在定量之外谋求GDP增长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能耗绿色经济;二是发展新能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对一些长期习惯于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地方经济来说,控制其能源消费总量,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规模和速度。
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认为,现在能耗增长和GDP的关系是1∶1,也就是说,GDP增长1%,能耗需要相应增加1%,电力增长与GDP关系则是1.3∶1。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32.5亿吨标煤,同比增长5.9%。尽管2011年的数字还未公布,但从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传来的消息显示,预计今年煤炭消费量可能达到35亿吨,这一数字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
可见,虽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早就提出来了,但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能源消费形势依然严峻。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显示,2011年前9个月,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2%,高出全社会用电增速4.2个百分点。"两高一资"行业的反弹增加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难度。
高耗能带来了高排放。这种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巨大压力。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仅下降1.6%,而氮氧化物排放量不降反升7.2%。
要改变这种状况,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一资",成为不二之选。作为这项工作的最重要主体,地方政府的执行状况关系成败,设定一个强有力的考核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现行的考核体系下,考察一个指标约束力的强弱,关键要看这一指标是否具有约束性。
尽管是节能减排的源头型措施,但"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没有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列入约束性指标。
根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被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但这一指标对地方政府究竟能产生多大的震慑力,还有待观察。
同时,在具体操作和技术层面,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目标分解、监测、统计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总量控制工作很难顺利推进。
对于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显然看得很清楚。根据全国能源工作会议的要求,我国将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能源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发挥"倒逼机制"作用,将总量控制目标落实情况与新上能源生产项目和高用能项目挂钩。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阻力重重,要缓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必须加快推进。可喜的是,北京、江苏、福建等省份已经制定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并开始实施。
迎难而上,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虽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但欲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成为"硬约束",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