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旧账添新账 警钟时时响  甘肃成为危废产生大省,新老问题亟待解决
2012-01-16 10:51:4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570次 评论:0
 作为"门类独特的重工业省份"的甘肃,如今却成为危险废物的产生大省。据悉,甘肃省正在抓紧制定《甘肃省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将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源头控制及流向管理;推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建立督察考核制度,切实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平。


  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甘肃省就被纳入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成为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等独特门类为主的重工业地区。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甘肃省加强危险废物管理,防范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时期。

 

    历史遗留、来源广泛、综合利用率低
  35个行业有危废产生


  兰州大学陈强副教授告诉记者,甘肃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


  在近几十年中,镍矿、铜矿、铅锌矿、石棉矿、石油等矿产已经大量开采和加工,由于过去冶炼技术和设备落后,在冶炼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镍废渣、铜废渣、铬废渣、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这些危险废物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有相当数量的电子废弃物产生,成为了新的危废来源。


  陈强介绍,截至"十一五"末,甘肃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5.15万吨,综合利用量3.8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5.86%;处置量24.68万吨,处置率为37.88%;贮存量36.64万吨,贮存率为56.24%。


  他告诉记者,甘肃省危险废物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二是产生量呈现出增加趋势,1999~2010十余年间,全省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呈不规则变化趋势,但总体表现为增长态势。三是来源广泛,全省危险废物的产生共涉及35个行业,集中产出在石油开采及炼油及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四是危险废物成分复杂,含铅废物、无机氰化物废物、废碱、石棉废物、废酸、含锌废物、含铬废物、含铜废物、废矿物油、含砷废物等前10类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占总数五成以上。

 

  管理薄弱、设施缺乏、技术落后
  危废处置新老问题多


  "由于我国危险废物管理滞后于废水、废气的管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涉及危险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鉴别标准、污染控制标准、方法标准和技术导则等才逐步完善起来。"甘肃省固废管理中心主任张兴林说,甘肃省危废防治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危险废物处置处理设施缺乏、处理能力不足、布局不合理、技术落后、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不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地方立法滞后,监管力量薄弱,致使危险废物管理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受利益驱使存在非法处置、处理和异地转运现象。


  张兴林介绍,目前全省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堆存危险废物尚待无害化处置,未来5年,全省危险废物的贮存量将达到300万吨以上,给社会和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据了解,全省除建成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外,其余各市均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或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现有的管理人员由于同时承担多项工作,对有关危废的法律、法规了解不透,对具体管理办法、程序不熟悉。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全省危险废物鉴别工作尚未开展,目前只能对照危险废物名录对是否属于危险废物进行简单鉴别。此外,医疗废物非法倾倒和流失情况时有发生,处置设施污染防治水平不高,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偏远地区的医疗废物不能实现无害化集中处置。


  张兴林还告诉记者,由于固体废物的工作重点目前主要围绕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管理,社会源类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还没有引起重视。如废荧光灯管(含汞)随意抛弃后混入生活垃圾情况普遍存在;科研、教学、生产、检验、监测等活动产生的废化学试剂、废生物试剂、废试剂包装等实验室废物随意抛弃混入生活垃圾或排入下水道;废印刷线路板、废铅酸蓄电池等电子类危险废物采用酸洗、冲天炉等简易方法回收利用,致使有些地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特别是废农药和废农药包装物随意抛弃后,致使人、畜中毒死亡,社会源危险废物已给从业者和群众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据估算,2010年,全省因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使用带来的废铅酸蓄电池约1.3万吨;废弃日光灯管约0.4亿支;废弃农药包装物(瓶、箱、袋)大约1200吨,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环境污染源。


  "现在全省危险废物中电子废物、社会源危险废物的回收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大量的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废弃电器)和社会源危险废物(含汞灯管、废弃农药包装物、铅蓄电池、实验室废物)的数量急剧增加,对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危害。"张兴林说,目前仅兰州市建有两家电子废物回收拆解中心,其他地区均尚未建立规范的电子废物回收拆解处理企业,电子废物等社会源危险废物仍处于无序的低水平综合处理或处置状态,处置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此外,甘肃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主要为重金属类危险废物、废酸、废碱、废矿物油等方面,且规模小、布局分散、能力薄弱,市场竞争能力差,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多项举措促进危废防治
  健全地方性管理制度,省级专项规划正在抓紧制定


  张兴林认为,今后一段时期,是甘肃省加强危险废物管理,防范环境污染事件、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时期。据他介绍,甘肃省正在抓紧制定《甘肃省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加强危险废物产生源头控制及流向管理;推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建立督察考核制度;优化布局,项目带动,提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水平;限期淘汰过渡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消除医疗废物环境安全隐患;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科学有序发展;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及人才培训六大方面制定详细的任务计划。


  同时,甘肃省还将通过健全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地方性管理制度,建立危险废物处置的产业激励政策,促进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大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使全省危废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投资2.2亿元用于14个市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两家工业危险废物填埋设施,设计填埋量达到287.44万吨,截至2010年底,已使用库容18.60万立方米,填埋危险废物超过4万吨;11家危险废物经营持证单位,核准总规模共31.17万吨,其中综合利用18.01万吨、处置13.16万吨。


  全省已建成13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已达到1.83万吨/年。同时,甘肃省还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了10家专门利用处置含镍、含铅锌、废催化剂、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的企业和两家废旧家电定点拆解企业,并发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截至2010年底,全省危险废物年处理能力达到32.17万吨/年,医疗废物年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年,废旧家电总拆解能力达到35.2万台/年。


  目前,甘肃省除成立全省唯一从事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电子废物、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防治和管理的甘肃省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各市州也配备了固废管理专(兼)职人员。据悉,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有序进行,预计今年年底投入运行,届时,全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水平将会迈上新台阶。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工作,初步查清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危险废物焚烧单位、氯化汞触媒产生单位、铬盐生产企业、抗生素药渣产生企业进行了排查,对存在污染隐患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限期治理和整改,危险废物污染治理工作初步推行。


  "十一五"期间,全省推行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制度,兰州、白银、酒泉、金昌等12个大中城市通过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介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向社会公告,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加强,公众对危险废物防治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