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强调,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新任职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地方政府换届年,一些地方已经或者即将完成主要领导干部的更替。中央在今年年初就重点强调引导和督促新任职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体现了决策部署的前瞻性和务实性。
从以往的实践看,“一把手”上任往往要烧上“三把火”。求新、求快、求大,本身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这“三把火”怎么烧。“一把手”履新,希望快出政绩、多出政绩,在情理之中,但必须把握好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近年来,新任职干部盲目追求高指标、攀比增长速度的情形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在于对政绩理解的错位。政绩是什么?包括GDP,但绝不仅是GDP。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日前召开,1.5万字的报告只字不提GDP,重点谈转型升级与民生,或许能给新任职干部一点启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规模上去了、质量下来了,速度上去了、效益下来了,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上级不满意,百姓不赞成,考核不合格,“政绩”也打了水漂。
因此,新任职“一把手”的“三把火”不应该也不能“烧”向规模和速度,而应“烧”向质量与效益,在制订发展指标时,要多想一想资源能不能支撑,环境能不能承受,经济能不能持续。
在以往换届过程中,“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一个将军一支令,一任领导一新规”等现象时有发生,“一把手”的变动往往带来很大的政策“换届效应”。新官不理旧事,前任规划调整,前任目标重设,前任措施弃用,事事求新,处处求变。这样一来,不仅留下了很多“半拉子”工程,而且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严肃性受到极大影响。
政绩体现在什么方面?是变化但绝不仅是变化。以环保工作为例,近年来,从挂牌督办到“区域限批”,从严格执法到“一票否决”,从区域联防联控到流域生态补偿,各级环保部门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换届后,这些政策措施只能强化,不能弱化,更不能弃用。
然而,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不意味着新任职干部可以“庸政”、“懒政”,并不意味着否认创新。还是以环保工作为例,进入“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增多,领域变广,任务加重,需要新任职“一把手”带来推进工作的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新任职“一把手”的“三把火”应兼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变化的针对性,找准政策创新的着力点。
在换届过程中,还要利用这一契机,建立健全离任“一把手”政绩评价体系。虽然都是5年,但干部的调整周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周期不尽相同。“十二五”开局之年,即将离任的这批“一把手”责任落实得怎么样、任务完成得如何,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这样一来,等到“十二五”末综合考核时,本次换届中继任的“一把手”的责任考核也很难做到科学。
干部有任期,但是工作没有任期,原来的“一把手”走了,但是工作还要持续。有些环境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即将离任的这批“一把手”主政期间,是不是留下了过多的环境隐患?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和追责体系,等出现问题时难免会新任“一把手”抱怨,离任“一把手”推脱。
可见,引导和督促新任职“一把手”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摒弃“GDP至上”的惯性思维,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体现新思维,在回应群众关切上体现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