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罗江县在四川率先建立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  走对一条路 挖到三个宝
2012-01-11 09:21: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 】 浏览:544次 评论:0

长话短说

 

    垃圾多元化分类是关键


    农村垃圾的来源正呈现多元化态势,而垃圾构成的新变化催生了新的利用模式。四川省罗江县积极探索出的“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让其走出了解决农村垃圾污染的新路子。


  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农村,85%~90%的垃圾都可以资源利用,只有少量要进行处理。垃圾分类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清运量和处理量,还可以实现资源化和无害化。但在我国一些地方却搞得有些尴尬,甚至仅仅是“环保秀”。垃圾分好类了,却没有进行分类运输,垃圾车一来,分好类的垃圾又一股脑儿地混着装上车拉走。即使能够分类运输,分类后的垃圾又不一定能够分类处理。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村垃圾处置成本,也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因此,垃圾处理应从源头开始,从垃圾分类做起。让农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及分类处理渐渐形成常态。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也许仅仅是举手之劳,却能战胜垃圾公害。


  “罗江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一场革命,要建立健全机制,长期坚持下去。”2011年3月,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视察时说。


  罗江县的农村垃圾处理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记者近日跟随四川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到罗江县进行实地采访时发现,罗江县通过试点探索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一套“统一收集、集中分类、生态处理”相结合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彻底结束了以往“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历史,有效解决了农村困扰已久的垃圾量大且无集中分类处理、垃圾转运的难题,有力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村、组、户延伸。


  像“罗江模式”这种投入少、效果好、生态化、可持续的农村环境治理新路正在四川省被广泛推广。


  □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建设如画幸福家园


  农村垃圾一直是困扰治理农村环境的难题。它不仅污染了群众赖以生存的环境,更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作为典型丘区农业县的罗江县,一直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并将农村垃圾处理作为重要内容。罗江县先后提出“活力幸福新罗江”、“‘出入大同’(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中国幸福家园”,把出门如画作为建设幸福家园的首要目标。


  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活力幸福新罗江,达到出门如画的效果?


  罗江县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从农家堆肥作业中得到启发。


  经研究分析,农村垃圾和城市垃圾有本质上的不同。农村垃圾约有85%~90%可以用于堆沤农家肥、填埋机耕道路或作为废品回收处理,只有少量要进行处理。


  罗江县农村常住人口约17万人,按每人每日产生垃圾0.8公斤计算,全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为136吨,全年产生垃圾约4.9万吨。而一般500吨的垃圾堆肥后能产生400吨有机肥料,可以满足1000亩果树所需肥料,为农户节约肥料用钱15万元。


  “农村垃圾为何不能就地生态堆沤处理呢?这样不是既实现了农村垃圾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又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吗?”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罗江县县委书记卢也说:“绿色、环保、生态是人们生活的追求目标,也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把‘统一收集、集中分类、生态处理’相结合的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作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农村延伸的创新做法。”罗江模式不仅将农村垃圾治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而且也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罗江县积极探索建立起“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形成了县、镇、村、组、户垃圾生态收集设施体系,走出了解决农村垃圾面源污染的新路子。近年来,罗江县累计投入1400万元,建成了垃圾定点收集池78个、垃圾房1242间、生态处理池1150个、垃圾中转站14个。


  □垃圾户定点、组分类  环境治理向村庄延伸


  “户定点、组分类是罗江模式的特点,也是核心。”罗江县环保局局长金维斌说。


  户定点就是按照“无缝覆盖、方便群众、利于转运、建点成景”原则,每3~5家农户建一个垃圾定点收集池,使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管理直接覆盖到户,有效防止形成新的垃圾污染。


  组分类即通过公开聘用的组保洁员每周将农户定点垃圾收集池的垃圾转运至组上的生态垃圾处理池,并按垃圾特性分为4类进行处理,其中,可降解垃圾采用生物堆肥方式集中处置,每两个月即可作为果树等有机肥料处理;可回收垃圾则依托废品回收中心,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公司,通过县设分拣中心、镇设站、村设点,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县——镇——村”回收网络。将废纸、废钢铁、废塑料等资源回收利用带来的额外收入,用于补贴保洁员;建筑垃圾等就近选择适宜地点进行填埋;不可回收、不可降解的垃圾则进入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置。


  在进行完分类后,村保洁员再将组上无法生态化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至镇上的垃圾压缩站;镇保洁员对垃圾进行压缩;县环卫人员将压缩后的垃圾运到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进行垃圾分类的同时,罗江县还进一步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补贴机制,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网络体系,要求各回收站点以略高于市场价回收再生资源,根据回收量、品种“以奖促治”,对供销社下属废旧回收公司及村回收站(点)给予扶持。


  此外,还实行乡镇农村垃圾减量考核制度,以扣除分类和生态堆肥后的垃圾产生量为基数,超出部分按60元/吨加收处理费。目前,新建成的113个回收点已投运经营,共回收再生资源728吨,落实奖励补贴14.6万元,收取垃圾超量费近万元。


  为了防止在垃圾处置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罗江县集训管理、培训分类、轮训保洁人员,要求持证上岗,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和堆肥技术。


  □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以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模式的建立需要制度、机制作为保障。为了促进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的有效落实,罗江县不断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政府和社会监督力。


  开展群众参与“一元钱”活动。为调动群众主动关注治理效果、自觉参与环境治理,罗江县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鼓励村民根据自治内容“一事一议”,提出象征性收取每人每月一元钱卫生费。在群众的提议下,罗江县建立了村组季度群众理会制度。对村组保洁人员进行现场评议,满意度超过90%的保洁人员给予物质奖励,低于60%的立即解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实行“一块牌”公开评比。村、组通过民主自治,每半年组织开展评比,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荐、投票表决,产生“卫生文明户”,并授牌和给予奖励。目前,罗江县“卫生文明户”比例达63.5%。


  加强暗访监督制度化。县委、县政府出台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考核办法、月度暗访等级评定及曝光奖惩办法,坚持“月暗访、季通报、半年观摩评比、年终综合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考察提拔挂钩,通过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增强执行力。


  □同时实现三个效益  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罗江模式既减少了垃圾二次转运量、降低了运输成本,又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使部分垃圾变为有机肥料,让农民得实惠,有利于农业发展”,金维斌说。农村垃圾生态回收基本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让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以万安镇芒江村为例,全村共1530人,按每人每年产生0.3吨垃圾计算,一年共有500吨垃圾产生,每吨运到县垃圾处理场运费约60元,处理费用每吨200元(含场地费用),每年将花费13万元。实行垃圾集中分拣、生态处理后,绝大部分垃圾就地处理,大大减少近90%的垃圾运输费用和处理费用,节约经费约10万元。


  据初步测算,实现生态回收处理后,全县每年因减少垃圾转运费及相应的人员支出就达到近千万元,并解决了2000人的就业问题。


  据介绍,各村组保洁人员每月报酬约为350元~400元,通过可回收垃圾进入废品收购环节的收益为30元~100元,以每月5~8天计算,日均报酬为60~80元,与打工收入基本一致。


  同时,通过村民自治,每月缴纳卫生费,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素质得到提升,自觉养成了卫生习惯。


  芒江村主任唐学清告诉记者,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他们在开展垃圾生态处理之前就专门召集村民自治会进行环保宣传。“大家积极性都不错,卫生习惯改变了很多,都成为了卫生监督员。现在,我们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