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面积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这是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最新“生态图”。水位持续低枯的背后,令人忧心的是人为破坏肆意开发现象的日趋严重,有关部门保守估计已有上万亩鄱阳湖水域被侵占。谁在“蚕食”鄱阳湖?“新华视点”记者近日深入鄱阳湖区,就此进行了追踪调查。
填湖造地愈演愈烈
位于鄱阳湖核心区的都昌县南山滨水西区,正对着鄱阳湖松门山水域,一些山体被劈开,推土机和运土车将旁边山体石块甚至建筑垃圾,填入干涸的鄱阳湖湖床上;围绕湖边堤坝周边商业楼盘正在紧张建设。据介绍,滨水西区包括公园在内大约有400亩土地是围湖和填湖所得。
在鄱阳湖主要水域的鄱阳湖湿地公园珠湖边,鄱阳县“大胆”引进开发商劈山填湖,投资约20亿元建国际度假村。记者看到,被劈开的山体填平了小湖湾;一栋栋三四层高的别墅正在紧张施工,配套开发的休闲旅游场地也占了部分湖面……
江西省国土、水利、渔政等部门证实,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未被审批的情况下,利用鄱阳湖长期低水位利于施工的特点,通过围湖造田、填湖造地等进行开发建设,保守估计已有上万亩鄱阳湖水域被侵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填围湖”禁令成空文
鄱阳湖水域“填湖围湖”开发早有禁令。鄱阳湖的湖泊涉水项目要经过水利部门审批。江西省水利厅法规处负责人说:“填湖搞开发建设绝对不行,会缩小鄱阳湖库容。这些年来,江西省水利部门基本没批准过相关的填湖或围湖工程。”2006年以来,有关部门对湖区的填湖围湖现象进行过整顿,但不久就“死灰复燃”。
那么是谁在纵容,甚至为“填湖围湖”开绿灯呢?
“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填湖围湖背后最大推手是沿湖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指标越来越紧张,以及湖边土地潜在开发价格高的背景下,不少地方将眼睛盯上了鄱阳湖水域。
都昌县滨水西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认为,当前对耕地保护越来越严格,土地红线不好轻易触动,虽然填湖围湖对生态有一定影响,但填湖造地生财也是当地解决发展中土地紧张和资金困难的一个“创举”。
鄱阳湖多头管理,也是填湖围湖现象难以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鄱阳湖管理涉及水利、国土、农业、环保、林业、交通等多个部门,职责交叉。每个部门只管理涉及鄱阳湖一个方面的内容,“各念各的经”现象明显。
江西省国土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土部门只负责土地利用规划的下传上达,不过只要符合地方土地利用规划还是可以填湖。但水利部门认为:“地方如果把填湖纳入了土地利用规划,也要经过批准。没有经过水利部门批,也是违规行为。”但由于水利执法力量薄弱,一些违规填湖围湖行为被调查数年,直至地方将“生米煮成熟饭”,还是没查动。
新华社记者 王运才 郭远明 程迪
(据新华社南昌1月4日电)
延伸
巨额“学费”
岂能重复“缴”
殷鉴不远。在我国大型湖泊的生态保护中,滇池经过十多年污染治理,花费了约200亿元生态环境也没完全好转;昔日八百里洞庭,因为大规模填湖围湖开发,后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滑落为第二。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专家戴年华说,鄱阳湖此前已经经历了一轮生态劫难,并为此“缴纳”了一笔昂贵的生态学费。
新中国成立后,鄱阳湖出现资源掠夺性的旷日持久围垦。到1997年,天然水域面积缩小至3900平方公里,两千多公里长的天然湖岸线缩减近一半,库容损失45亿多立方米,鄱阳湖的调蓄能力大大降低。持续的围垦还直接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鱼类生存困难,水土流失加剧。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后,中央和地方投入60多亿元,在鄱阳湖区大力实施“退田还湖”工程。2003年,水域面积扩展到5100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水平。
众多水利专家担忧,为恢复湖面,各级政府已花费巨额资金退田还湖,将90多万群众迁出湖泊低洼地带。现在一些地方又随意搞围垦开发建设,人再迁到湖里去争地,前期的生态保护“学费”白缴了。
鄱阳湖首次科考负责人、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谭晦如表示,从长远考虑,必须成立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机构,对鄱阳湖进行集中管理,形成执法合力,否则,鄱阳湖势必又将面临一次新的“退田还湖”工程。
“保护好这一池清水,给子孙后代留一个完整的鄱阳湖!”专家提出,当务之急是叫停和查处肆意开发行为。根据《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违规填湖围湖最高处罚就是罚款5万元,显然缺乏有效的强制性措施。鄱阳湖的最终管理要落实到沿湖各级政府身上。建议将保护湖泊的完整性与地方政府工作考核挂钩,有效杜绝一些地方纵容甚至参与填围湖。
图为鄱阳湖主要水域的鄱阳湖湿地公园珠湖边上,出现的劈山填湖建别墅现象(2011年12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远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