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媛媛
民间环保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最需要的是政府支持、公众参与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在201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颁奖典礼上,资深评委、原上海市环保局局长、上海环境科学协会名誉理事长吕淑萍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长期以来,公众参与率低、自身能力弱、与政府沟通不足,成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挑战也是机遇,民间环保组织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发展机遇,使中国民间环保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挑战一 如何推动公众参与?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面前的重大课题。而民间环保组织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推动公众参与当做自己的历史使命。
为促进公众参与节能减排,让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成自觉行动,今年“福特汽车环保奖”参评的众多项目都不约而同地将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理念作为项目目标。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开展的乐和城市行动,以“乐和”为理念,在北京市东四街道办事处、万通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项目,在东四街道8个社区成立居民自治管理的环保社团,通过建立“垃圾智能回收终端”,实现一户一卡家庭垃圾减量数据化管理,以“零废弃”会员卡为载体,集中回收居民低价值垃圾资源;开展“城市社区农业——蚯蚓养殖沃土行动”活动;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庭院、家庭种植”,帮助社区居民建立起“从资源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观念。
自然之友在北京组织开展了家庭低碳议题项目,通过家庭、社区层面的节能减排实践,总结出可推广的“低碳家庭”样本,形成“低碳家庭”的能效标准,探索通往低碳宜居城市的路径和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
“更绿色的上海”循环再生新理念推广行动,倡导社区、楼宇及校园参与者树立为环境理财的意识,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将记入绿色账户,参与者用积累的绿色积分可以换取近30种环保生活用品……
这些项目从公众关心的问题出发,在社区层面宣传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建立真正环保的生活方式。
挑战二 如何提高NGO自身能力?
“申报项目的可持续性有了长足的进步。”吕淑萍对本届“福特汽车环保奖”申报项目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吕淑萍从第一届“福特汽车环保奖”起就参与了奖项评选工作,每年都与部分申请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
在深入了解2011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申请项目后,评委发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今年的项目大多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更具可持续性和更严谨。”
由一群上海白领组成的急猴猴和糊兔兔赶碳大队,在宣传低碳生活理念的过程中,围绕如何快乐互动展开多元化的创新设计,通过轻松活泼的网络漫画、时尚流行的桌面游戏……寓教于乐,引导公众主动接受和参与低碳生活。同时,他们还借助环保社团以及青年志愿者的号召力和行动力,把“低碳生活方式”传递给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核心公众。
针对大多数志愿者未经过专业培训、管理松散的状况,急猴猴和糊兔兔赶碳大队从项目着手,将各种传播形式发展整合成为一套“标准化”、“便携式”的传播工具,有利于大学生和都市白领广泛和持续地开展环保活动。
通过墙报、展板、小品等多种形式对社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宣讲,甘肃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自豪项目使公众了解了当地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和使用节柴灶的好处。为了增强项目效果,他们提出了“变革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知识+态度+人际交流+障碍清除→行为改变→威胁减少→保护目标,并针对每一个因子设计了SMART目标,以便能准确、直观地评价项目效果。
挑战三 如何建立多方跨界合作机制?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单枪匹马,变为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环保行动;环保内容从最初少数人救助动物,发展到大批公众乃至整个社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环保理念的传播除了最普遍的街头宣讲,还引入了组织形式多样、手段先进、内容丰富的专业化传播方式;项目推进从单纯强调环保组织或者个人的主观愿望,发展到与政府、媒体、社区以及专家进行沟通与合作。吕淑萍在分析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历程后,欣喜地发现了上述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环保的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政府、公众和企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环保团体或个人也更重视与政府、社区、专家、企业及其他团体等相关各方进行沟通合作。
绿满江淮对淮河的调查与报告推动了政府开展污染整治并出台相关法规;身为医院院长却又是鸟类摄影专家的聂延秋把自己的“珍惜生命、保护环境——万里行”鸟类图片展开进了全国政协礼堂,把生态保护的概念生动地介绍给国家领导人;辽东斑海豹栖息地保护者田继光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成功地让市政道路改道;重庆两江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心把企业纳入了参与式水资源综合管理中……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民间环保组织与个人的发展。”吕淑萍说,政府要理解民间环保组织和个人,帮助他们,时常跟他们沟通,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让民间环保组织了解当今应当做什么,该怎么做,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民间团体参与社会管理。“民间环保组织的确进步很大,但离真正融入环保事业,还有很长的距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获奖项目
“垃圾围城”的困惑
2008年,自由摄影师王久良在山东老家拍摄作品时发现,沟壑池塘、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垃圾,心目中原本美丽洁净的家乡印象荡然无存。这令他震惊,也让他开始思考垃圾问题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从2008年10月至今,在3年的时间里,王久良围绕北京周边行程超过两万公里,实地走访、调查了近500座垃圾场,拍摄了一万多幅照片和超过60小时的视频。
王久良尝试将这些垃圾场的具体位置用黄色的点,在地图上做出标记,竟然发现整个北京城已被这些点包围。于是,王久良给他的系列摄影作品命名为《垃圾围城》。他的作品被100多家中外媒体采访和报道,众多网络媒体也进行了推广与宣传,让政府和民间逐渐认识到“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
北京市政府发文将在未来5~7年内治理完所有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垃圾问题,具体了解垃圾污染的现状,以及促使社会各个层面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王久良的调查取证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的示范效应,以卫星地图为导向,采取实际田野调查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找出他所在城市的所有垃圾场,并对这些垃圾场进行持续监督。“垃圾围城”在艺术届掀起了“艺术能为现实做什么”的讨论,“‘垃圾围城’成为艺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范本。”摄影批评家鲍昆说。
在世界最高地捡垃圾
“潘得巴”是由3个藏文字母组成的,其意为“为民谋福利的人”。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潘得巴协会开展的潘得巴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是综合性长期发展项目,旨在培养一批来自本地的从事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社区领导者即“潘得巴”。
在潘得巴协会的带领下,“潘得巴”通过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民生福利工程、持续的环境教育与创新的替代生计技能培训,推动提高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区福利发展的互补性和可持续性。
潘得巴协会还定期组织“潘得巴”在珠峰大本营附近的绒布地区开展垃圾清理工作。
2011年,潘得巴协会根据之前开展的潘得巴社区需求评估,确定了7个子项目,包括定日县朗嘎村饮水管道建设、楚西村湿地草场工程、恩巴村传统羊圈改造和村户照明工程等。
这些示范项目涵盖民生福利、生态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多个方面,受益人群超过2500人,受益牲畜超过2.7万头,使超过300多公顷的湿地和草场得到保护。其中,楚西村湿地草场工程已完工,并对村民开展了关于湿地生态保护、草场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