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仅在20多年前进行过一次。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藏羚羊种群是否得到恢复?笔者日前走进了这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沙湖湿地,考察队碰见了众多的野牦牛。
◆李维东文/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众多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三大有蹄类动物和完整的高原生态系统而著称于世,被称为东方的“肯尼亚”。
在20多年前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相关部门曾进行过一次综合考察。2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动物种群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10年前藏羚羊遭到疯狂盗猎,现在恢复状况如何?与保护区成立之初相比,现在这里是否会发现新的野生动物?为了解保护区现状,笔者于6月参与了自然保护区的新一轮综合科考。
综合科考
20多年后再次启动
在1982年~1984年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由原新疆环保局牵头、多部门参与进行了第一次综合考察,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当时没有形成最终的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多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群和数量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再开展一次全面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笔者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的一次科考,随队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翔邀请笔者参与将于2011年启动的科考活动,这也是近年来第二次大规模、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今年春天考察项目正式启动后,笔者参与了进来。
按国家新颁布的综合科学考察大纲和本项目的考察方案,在考察项目启动后,我们筹划了考察队的组成和工作细节:
首先,考察队的成员尽可能由熟悉本地区环境和曾参与过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专家组成。由此,确定参与考察队的主要单位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生态学会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
其次,根据多年大型野外科考的经验,大型考察活动对后勤保障和人员管理要求很高,后勤保障人员一般无法同时照应各专业组工作,而不同的专业组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本次考察的原则是按照专业组的要求,在不同时间组成不同的专业分队,来完成各阶段的野外考察,并结合以往考察资料和工作成果,完成考察任务。
今年5月初,第一梯队的鸟类组完成了春季迁徙鸟类调查,为综合考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局。6月,又完成了资源动物、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和两栖爬行类专业组的调查,7月完成了高等植物、大型真菌、苔藓地衣及昆虫类的调查,9月~10月完成秋季鸟类迁徙调查。现在就剩12月野生动物冬季繁殖集群期的野外考察任务了。
初进保护区
藏羚羊“迎接”科考队
今年6月,考察队第二梯队进入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开始了考察工作。
6月7日上午,考察队翻越祁曼塔格山时,队员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爬上达坂,从山顶向南眺望,山脚下的阿雅克库木湖碧水蓝天,湖南的卡尔墩、大九坝草原一望无际,远处的东昆仑山脉冰山雪峰隐约可见。这就是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库木库里盆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盆地中。
下达坂后不久,为等候给养车,笔者与队长商议先开展工作。按照安排,水文组在阿雅克库木湖边取水样,两栖爬行类组在骆驼山周边调查,资源动物组先期调查动物样线,摄影师郝沛拍摄景观和特有的风光。
就在笔者通过车载电台与各考察组联系之际,头车报告说在阿雅克库木湖边意外地发现了3只藏羚羊。考察队员的兴奋点从美丽的高山湖泊风光中转向了藏羚羊。许多队员是首次进入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没想到先见到的竟是这3只藏羚羊。
笔者曾多次来过自然保护区的东部,但从未在这里见到藏羚羊,见到藏羚羊多是在保护区的西部和腹地。
通过长焦镜头,笔者看清这是3只雌性藏羚羊,正信步走在湖边,齐头平视着车队,似乎在欢迎考察队的到来。
自从10年前藏羚羊遭受空前劫难,这一动物在高原已很难见到。当时仅为它身上那点绒毛可制成西方贵妇喜欢的“沙图什”披肩,就引来了盗猎分子疯狂杀戮,一时间藏北高原出现大规模的盗猎风潮。据当时各保护区收缴的藏羚羊皮数量推测,新青藏的三大保护区中每年约有两万只藏羚羊被猎杀,藏羚羊面临灭顶之灾。
那时笔者也参与到反盗猎工作中,成为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武装科考队的一员。在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盗猎热潮终于得到控制。而10年后藏羚羊的恢复状况究竟如何,这正是这次科学考察的内容之一。为了更加客观公正,考察组特意邀请了第三方——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长期研究藏羚羊的苏建平博士来主持这次动物资源的调查工作。
东部考察
碰见大群藏野驴和藏羚羊
这次考察组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依协克帕提中心站卡,它位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最大淡水湖泊依协克帕提湖畔的北岸,是保护区景色最美的地方,海拔3916米,是盆地的最低处。刚到这里时,队员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应,没几天就适应了高原的生活。
由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达4500米,每个考察梯队先是在东部适应后再转向条件艰苦的西部,这也是此次设计考察路线时的战术动作,效果很好,各分队考察下来都没有出现严重的高山反应。
调查展开后,考察队先是在保护区与青海交界处的卡尔秋卡、秋尔卡卡和小沙湖一带进行考察。动物组在队伍最前方进行样线调查,那一大群一大群的藏野驴,计数和测距很费事,队伍走走停停,行动十分缓慢。由于自然保护区内的动物实在太多了,有的群体大得让人惊奇,很多队员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野生动物。
更让人惊喜的是考察队刚出中心站不久就见到了几只雄性藏羚羊,而在藏野驴群的前后,更是不时出现一队队雄性藏羚羊,这是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中没有见到的景象。虽然这里是藏羚羊的分布区,但因盗猎行为和人类的经济活动,这个季节很难见到藏羚羊。而这次考察队一天之内就拍摄到4群共26只雄性藏羚羊,这还不是动物样线组的统计数量。
考察队向东进入到了纳伦果勒河的神奇魔鬼谷,并采集到新发现的鱼类。后来从GPS航迹显示,我们向东已经进入到青海省的地界。第二天考察队又专程去了小沙湖,除拍摄藏羚羊外,还为这次科学报告的封面和插图拍摄一些素材。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