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转变谱写中国环保新篇章(一)
2011-11-30 09:39: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俊 【 】 浏览:1627次 评论:0
 □五年看转变谋划新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开篇的话
   初冬,我们将迎来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5年前,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奏响了环境保护工作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转变的强音,开启了中国环保工作新的局面。5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实现了巨大转变。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5年来,各地不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报特开辟“五年看转变谋划新发展”栏目,总结5年来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巨大转变以及经验成果,谋划“十二五”环保新发展。


  ◆中国环境报 记者 张俊


  5年前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要并重、同步,要综合采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三个转变”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发生了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确立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型关系,推动我国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回眸5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我国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力度是空前的。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从立法到执法,从政策手段到环境状况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环保工作进入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呈现出新的格局。


  从滞后到同步,准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到2010年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于发展方式粗放,我国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突出,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影响社会稳定。


  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抉择。


  5年来,加快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摆上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一五”一开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首次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探索环保新道路、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成为环保工作的新指向。


  5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环保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编制了全国功能区划,根据资源环境禀赋,把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和有序开发,着力从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国务院首次把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确定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为“两型社会”建设探索道路、积累经验。“两型社会”从理念走向了实践。


  与此同时,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断面水质考核,区域、流域和行业限批,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优化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做好“加减法”,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发展质量


  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就是要使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就是要从源头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保证在决策过程中,统筹兼顾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决策。


  5年来,环保部门充分利用环评等制度,积极参与综合决策,使环评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调节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控制闸”和预警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晴雨表”。


  2009年10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实施,使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有了法律保障,为抑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了刚性约束。


  环保部门实行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将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一些地区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了发展质量。


  同时,近年来,环保部门把牢“控制闸”,在提高环境准入标准上大做文章。


  2006年~2010年,国家环保部门提高了电力、钢铁、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否决了一批违法、违规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813个项目环评文件做出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等决定,涉及投资2.9万亿元以上,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一些地方适时制订、调整和完善各项环境标准,在保护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山东省利用环境标准倒逼造纸行业转方式、调结构。7年来,山东省草浆造纸企业数量减少近7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减少64%,而造纸行业产量、利税分别增加了1.5倍和3倍多。


  环境标准不仅成为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的调节器,也对整个行业的生产工艺和发展方向产生导向作用。


  近年来,更高的排放标准推动整体技术提升,使中国汽车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也增强了中国汽车产品的世界竞争力。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我国更是力度空前。“十一五”期间,我国充分发挥污染减排倒逼机制作用,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2.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000万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等,在关闭造纸、化工、纺织、印染、酒精、味精、柠檬酸等重污染企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是做“加法”,淘汰落后产能是做“减法”。一加一减,意味着环境污染的减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