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我国油气储量产量有较大增长空间,石油地质储量高位稳定增长,天然气地质储量高位快速增长。”11月24日,在国土资源部举行的《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司长彭齐鸣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十一五”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喜人,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增长49%,石油地质资源量增长15%。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二者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减少对外依存度,已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提高产量必先摸清家底、查明潜力、确定储量。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油气资源评价,但是,近10多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三大石油公司和中联煤层气公司分别在各自勘探开发区域内及有关盆地进行了油气资源及煤层气资源评价,可是在原则、思路、方法和标准以及结果表达等方面不尽一致,还有重复和空白的盆地没有进行评价,而煤层气的评价力度不够,油砂、油页岩资源还没有进行评价。所以,这些评价结果还不能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不能直接客观地反映我国油气资源潜力。
“开展油气资源评价,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减少对外依存度,对确保我国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表示。
这次,国土资源部首次向公众发布的油气资源年度动态评价成果,全面反映了我国油气资源评价最新成果,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勘探开发过程、评价结果、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勘探领域及政策建议等。
《动态评价》成果喜人
事实上,2003年~2007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就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获得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和油页岩5种资源潜力,预测了石油、天然气2006年~2030年储量和产量增长趋势,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制定能源和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随着油气资源勘探投入不断增加、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和方法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国石油储量进入高位稳定增长阶段,天然气储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为及时掌握全国油气资源潜力变化情况,反映重点盆地油气勘探进展,“十一五”以来,国土资源部确立了“以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为基础,以规范的评价方法、参数和技术为标准,以石油公司、油田为骨干,以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业务支撑,采取专家技术把关,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认真总结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以来油气勘探开发新成果、新进展和新认识,跟踪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油气增长,预测油气资源增长趋势,及时客观地评价我国油气资源潜力和发展前景”总体原则,组织石油公司及油田分公司选择了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琼东南及北部湾等6个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或进展的地区和盆地作为动态评价区,通过总结地质规律,深入剖析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在沿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的基础上,系统完成了‘十一五’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工作。
“选择这6个盆地作为评价对象,主要是基于重点考虑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较快的海域、滩海和中部油气盆地,石油侧重渤海海域(含滩海)和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侧重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通过动态评价,还有效解决了部分盆地油气高探明程度引发的勘探规划部署难的困惑。”彭齐鸣说。
这次动态评价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还得益于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和思路清晰。本次评价从2008年到2010年,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分公司、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油研究总院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负责评价研究,并由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成果汇总研究。评价资源序列包括油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并根据油气勘探开发进展,确定盆地、坳(凹)陷、领域或重点层系作为评价单元;在总体沿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完善了部分方法参数,发展了以统计法为主并与成因法、类比法组合使用的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
“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是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政府层面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评价,是积极应对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满足低碳经济对清洁能源的强劲需求、缓解我国逐年攀升的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重要举措。”彭齐鸣说,“同时,还为我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能源及油气资源发展战略,以及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油气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启了油气资源常态化评价的新机制、新模式,是政府组织、专家把关、产学研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评价成果看,更是令人振奋:获得了渤海湾等6个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最新成果,总结了油气地质理论新认识和勘探新进展,完善了评价方法参数,更新了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数据库,获得了全国油气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同时更新预测了2030年前全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提出了勘探方向和政策建议。
据《动态评价》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油气勘探累计投资2788亿元,年均558亿元,比“十五”翻了一番。主要实物工作量大幅度增长,完成二维地震41.5万千米,三维地震16.1万平方千米,施工探井1.6万口。
全国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5亿吨,较“十五”增加7.7亿吨,增长15.4%,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亿吨以上。相继探明古龙、塔河、兴隆台、南堡、姬源、华庆等6个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油田,其中4个位于开展动态评价的鄂尔多斯和渤海湾盆地。发现和落实了鄂尔多斯华庆和姬源、海拉尔-塔木察格、准噶尔西北缘、松辽岩性、渤海湾滩海、塔里木哈拉哈塘等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
同时,2010年全国生产原油2.01亿吨,首次突破2亿吨,从“十五”末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鄂尔多斯盆地和海域油气年产量分别跃升到5000万吨级油气当量水平,成为继松辽和渤海湾盆地陆域之后的两大油气重要生产基地。
天然气的成果更是可圈可点。“十一五”全国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1万亿立方米,较“十五”增加0.4万亿立方米,增长14.8%,年均新增超过6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连续八年超过5000亿立方米。相继探明徐深、苏里格、靖边、普光、合川、广安、新场、安岳、克拉美丽和塔中I号等10个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气田,其中7个位于开展动态评价的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发现和落实了松辽深层火山岩、鄂尔多斯苏里格和靖边、塔里木塔中和库车、川中须家河组、北疆石炭系等超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区。初步形成了苏里格、塔北等万亿立方米级大气区。南海深水天然气勘探取得突破,相继获得荔湾3-1和流花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