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态运动比较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
2011年11月18日,中欧气候变化与社会生态运动比较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此次会议主办方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承办方为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国际报告厅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专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中国立法机构、政府官员及NGO等民间环保组织。与会的学者专家认为,此次会议是一个多学科的研讨,涉及了当代世界上环保领域最前沿的课题。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欧洲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利用这次机会,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中国政府的立法机关官员与欧洲学者面对面地讨论环境问题,将促进中国环境立法更加完善。此次会议全面提升了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的水平。研讨会的时间占一天半,会后主办方还安排了与会者到中华环保联合会参观、访谈。 此次研讨会的亮点: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共同研讨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腾藤教授代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发言说,做为中国生态学会学者,过去与经济学界接触较多,与法学界接触较少。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高速发展、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给生态造成了副作用,使得环境保护面临很多难题。碳汇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农业问题、林业问题。农林业关联二氧化碳的吸收平衡,但是只抓二氧化碳这个元凶还不够,还要抓甲烷,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来源。气候变化怎么变成一种可控状态,需要法律支持。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在发言中说,21世纪是一个生态的世纪,过去经济发展和生态是矛盾,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中国绿色经济有发展,但是发展的不好。要研究如何把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结合起来,经济部门是个强者,他在放火,环保部门是消防队。目前消防队的力量战不过放火的力量。建议环境保护应作为各个部门的问题,把环保列入经济部门的工作,令其少放火,做到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生态经济学家愿意与法学界联合起来。 此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是中欧社会生态运动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周珂教授在“中欧社会生态运动比较”的论文中研讨了国际环保理论前沿问题。“社会生态运动”这个名词对中国的普通民众还比较陌生,但是如理解为受害群众投诉、举报、抵制污染环境的行动,就好理解了。 周珂教授在论文中首先解释“社会生态运动”最初是西方能源危机、生态失控直接引发的群众运动。西方的社会生态运动包括当代西方环境保护、反战和平、反核、女权运动,是一种广义的绿色思想运动。论文分析了中国社会生态运动的现状以公众的强烈参与欲望和国家对公众参与的态度转变为标志;指出,中国的社会生态运动要突破固有的行政主导局面,需实现环境保护从国策上升到法律的转变。中国在社会生态运动的理论和制度建设方面需加强,逐渐使社会生态运动在中国实现其对司法、立法的行政影响。周珂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及国内其他高校的学者也就“中欧社会生态运动比较”的主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此次会议的新视点: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的论文“中国红绿环境运动的发展的一种初步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探讨,将民众的劳工运动和参与环保运动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就当代中国而言,尽管存在“红”“绿”运动政治联合甚至融合的强烈支持理由,而大量发生着的环境集体抗议事件也确实同时关涉着社会公正与生态可持续性主题,我们却显然很难说正在出现一种一体化的红绿环境运动或者广义上的生态社会主义运动。 多名中外学者的论文研讨了气候变化这是一个全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专家学者在论文中表现出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温室气体排放、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引起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气候在世界各地频发,全球食品价格上升,很多人的生存之地要迁移,这些都是生态危机的先兆。哥本哈根会议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困难重重,不同地区、国家各种利益在博弈,涉及到社会、法律、公共意识。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哥本哈根会议能解决的,哥本哈根会议失败了。 维也纳大学教授约瑟夫.鲍姆博士发表了对环境污染的倒U型曲线(库兹涅茨曲线)的不同观点。目前有一个共识叫做倒U型曲线,或者叫库兹涅茨曲线,其横坐标是经济繁荣的过程,纵坐标是污染程度。按库兹涅茨曲线解释,在农业社会的时候,经济水平很低,污染也比较小,所以那个时候叫做贫穷但是干净。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上升,污染也逐渐增加。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日本、德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处是工业污染。等到人均过了15000美元到20000美元以后,城市化完成了,所有的路、房子都造完,不需要很多钢铁水泥,产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不以消耗能源资源为主,那个时候环境慢慢地就变成富而且干净。鲍姆博士的观点是,全世界最富裕的5亿人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为此他要做出50%的贡献,但实际是没做到,人们富裕了并不是污染就没有了,所以鲍姆博士不认为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是对的。鲍姆博士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解决劳资问题、大力发展中产阶级、社会生态问题。 研讨会上,我国立法部门全国人大环资委官员翟勇讲解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进展及展望”。重点就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形成过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成果及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建设未来发展的展望三个方面说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建设是以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基础的。 此次会议共收到中外学者论文31篇。鲍姆博士在闭幕词中说: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这是一个多学科的探讨,此次会议的发言质量都很高,要把这次会议的成果以出版物形式发表,这样使成千上万的人都了解并参与环保。此次会议还有一个观注点,既把环境法和劳动法相结合。会上我们了解了墨尼黑低碳城市的规划、哈尼梯田的保护----;要多宣传NGO的工作,感谢周珂教授和他的团队为此次会议作的大量工作。 2011年11月20日 作者:北京市东泽律师事务所 宋振权 |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