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拉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幕
2011-11-14 14:06:01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如春 王志刚 【 】 浏览:581次 评论:0
 作为我国头号经济大省的广东省,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着力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并将其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象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留下的“珍宝”
  地质遗迹是地球赠予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地球为我们“地球村”留下的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以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最新资料显示,广东省内典型的地质地貌的主要地质遗迹就有200余处。种类主要有丹霞地貌、岩溶地貌、海蚀遗迹和火山,花岗岩奇峰等地质地貌景观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恐龙蛋、马坝古人等古生物化石等。这些不可再生的“稀世珍宝”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文化学术、旅游观赏价值。
  保护地质遗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工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广东省对此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末期,广东省人大就通过了《广东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快了地质遗迹等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步伐。截至目前,广东省已建成2个世界地质公园、7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矿山公园,还建成了近20个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广东省地质局所属各地勘单位充分发挥“服务、先行、求实、奉献”的广东地质人精神,为广东省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地质基础工作。特别值得一提并令人欣喜的是,近日,由广东省地质局属下的佛山地质局实施的广东省首次全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工作已经圆满完成。通过调查,初步遴选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地质遗迹点205个,查明了全省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及保护开发利用现状。其中,初评出的世界级地质遗迹有5处,分别是:韶关丹霞山、韶关阳元石、韶关巴寨、韶关韶石山和湛江湖光岩玛珥湖。另初评出国家级地质遗迹43处、省级地质遗迹146处、市级地质遗迹11处。这无疑为广东省进一步加快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广东省省级地质公园的评选也即将史无前例地拉开大幕。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遗迹不仅有很高的科学研究、文化学术和旅游观赏价值。专家研究认为,其还有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养生和保健价值。正如国土资源部国际与科技司司长姜建军博士撰文所指出的:“建设地质公园,除了保护地质遗迹和科普功能外,其另一重要作用就是有益于人类健康,满足人类所需要的呼吸、听觉、视觉、嗅觉、皮肤‘五大营养’”。

通往幸福明天的靓丽“绿道”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打造“绿道”的设想和规划,这也是广东省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绿道”是一条无污染的上下班通行道,亦是一条供骑自行车的人们或步行者使用的路径,它具有生态、休憩、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资料显示,“绿道”的理念源自美国。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就开始尝试将公园小道和社区的草地小道连接,由此,千家万户便可方便、快捷地进入城市公园,甚至通过“绿道网”直接进入大自然的怀抱。据悉,美国最长的一条贯彻东海岸的“绿道”,长达4800多千米。时下,“绿道”建设正成为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广东省的“绿道”建设,尤其是珠三角的“绿道”建设卓有成效。据悉,珠三角“绿道网”是去年南粤大地陡然浮现的便民长堤。经过200多天的日夜奋战,长达2372千米的“绿道”全线贯通,长如一条环绕珠三角的绿色丝带,串起了熠熠生辉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9个“明珠”城市,并有6条主线、4条连接线、15条支线编组成一张“绿道网”,“网”进了珠三角的2565万人口。
  作为全省“绿道”建设的先行者,广州增城市已建成12个森林公园、20个生态公园,占增城市土地面积的15.3%,全市2600千米各类道路和河流已全面实现林网化、林荫化。自2008年起,增城市沿城乡主干道陆续建设了257.91千米的自行车休闲“绿道”和200千米的自驾车游“绿道”,沿增江河建设了25千米的水上“绿道”,成为全省“绿道”建设的“排头兵”。增城市长约250多千米的健身“绿道”仿佛一根“常春藤”,串起了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一个个可口之“瓜”。现在,只要你走进增城,就可以骑自行车随心畅游全市,“绿道”专门设有驿站为行人提供自行车,在绿荫连绵、空气清新的小道上舒展肢体,随路尝尝地道的农家美食,可谓是惬意非常。最近,增城市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显然,“绿道”功不可没。另据报道,增城市的“绿道”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近40%。
  记者在广东省地质局了解到,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为宗旨的地质工作者,亦抓住时机投入广东省如火如荼的“绿道”建设之中。如在惠州市总长305.1千米的“绿道”建设中,驻惠州的该局703地质大队一马当先,勘察在前,成功中标了省立3号“绿道”惠城区示范段建设工程的测量、工程地质项目工作。此段“绿道”全长约18.8千米,有的路段为简易小道,有的路段设计在山坡林中的无路地带,测量、钻探十分不便,而且工期时间要求紧。703队派出精干的地质、测量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冒高温,战酷暑,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为惠州市的“绿道”建设发挥了“地质尖兵”的作用。
  广东省的“绿道网”建设已经在全省产生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全省“绿道网”建设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分管“绿道”建设的广东省副省长林木声表示,“十二五”,广东省将构建“广东绿道网”。下一步,该省将致力于实现省、市、区三级“绿道”纵横交错,逐步构建起全省性的“绿色生活网络”和各城市内部的“低碳出行慢行系统”,让城市出行“慢”起来。届时,广东省的“绿道”可望达上万千米。
  无疑,“绿道”将成为广东人民在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融、相伴的一条靓丽的“幸福之路”。

精心打造“绿色幸福工程”
  “广东将打造全国最好的林相”。近日,广东省的各大媒体对这则新鲜、热辣的信息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瞩目。
  “幸福广东,应当是生态优美的广东。”年龄稍大一点的读者均能清楚地记得,早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林若,便带领广东人民开启了“10年绿化广东”的伟大实践。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广东省在17.79万平方千米的南粤大地上一举消灭了荒山,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绿化大省。目前,广东省的森林覆盖率已达57%。但森林资源总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与广东省委最近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广东省的部分路(河)段两侧、海岸沿线林相层次简单、景观类型单一等问题仍较突出,生态防护功能有待提高,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刻不容缓。今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广东省视察时亦要求,广东省要“加强安全生态工程建设,构筑以珠江水系、绿化带和北部连绵山体为主要框架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2011年~2020)》和《关于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的意见》于今年9月应运而生。根据这个宏伟规划和相关意见,在继率先消灭荒山之后,广东省又掀起了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未来9年,广东省将投入56亿元,建设最美的森林;全省统一规划建设23条共10000千米、805万亩的生态林带,其中,沿海生态景观林带2条共3368千米、52万亩,江河生态景观林带4条共1918千米、379万亩,高速公路、铁路生态景观林带17条共4714千米、424万亩。从2011年开始试点,力争3年初见成效,6年基本成带,9年完成各项指标任务。
  据业内人士称,广东省这一紧密围绕绿色发展的生态惠民战略,凸显了“六大功能“:突出林业转型发展功能、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突出防灾减灾安全功能、突出建设宜居城乡功能、突出区域形象展示功能、突出多元多维发展功能。这一战略的完成,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广东人民的“幸福指数”。
  为了这一战略的顺利实现,广东省政府要求“主体责任到位,部门协调配合,层层抓好落实”。其中,对国土资源部门下达了“牵头做好各类废弃矿山、采矿场等的复绿工作”的明确要求与目标任务。
  目前,在这场新“绿色革命”大潮中,广东全省各地掀起了一系列实施森林生态景观建设工程的热潮。以广州市为例,该市将着力打造“城更美”景观工程:10月份开始,广州市将在16个城市出入口种植1300株木棉,更计划在进入广州的快速路、高速路、乡间公路上大量种植木棉,打造进出广州的第一景观印象。同时,斥资千万元在全市10个区和两个县级市建造基础较好的城市公园、公共绿地、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地段建设30个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主题“花景”,实现“四季有花,处处有花”,使美丽的城市“美上加美”。
  毋庸置疑,勤劳智慧的南粤儿女,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已经用双手徐徐打开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幕,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也是指日可待。□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