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栋
走进山东省烟台市农村,可以切身感受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三大变化,即社区环卫进村庄、城市规划延伸到乡里、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这三大变化,是烟台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
■变化一 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还是那个家和园,今非昔比不一般。昔日几条路和街,坑洼不平行走难。如今路街皆硬化,垃圾卫生专人管。南北宽阔柏油路,茂盛木槿站两边。”眼瞅着村庄面貌的变化,烟台市莱山区村民王新民脸上堆满了笑容。
3年前,他家门前垃圾遍地,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自从社区环卫进村后,村里变得整洁起来。“现在,俺村整洁得跟城里一个样!”王新民说。
在莱山区乡村,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摆放着一个标有“生活垃圾专用桶”的黑色小桶。据了解,这是专门用来收集垃圾的,每天村民们会按时把生活垃圾投入桶内。王新民说:“在规定时间内,保洁员把这些生活垃圾运送到村口的垃圾中转站,然后由大型垃圾清运车运往转运站经压缩处理后,最后再送到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为推动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烟台召开了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现场会,要求彻底消除“野垃圾场”,全面解决垃圾围城、垃圾围镇、垃圾围村、垃圾围楼的问题,逐年扩大城乡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清运、处理范围。目前,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实现一体化处理。
■变化二 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
在莱州市三山岛村,整齐的河堤、弯弯的小桥依海而列,道路两旁杨柳依依,二层小楼迎风而立,尽显江南水乡情调。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臭水沟。
村民施介亭说:“这条垃圾沟20多年没有治理,淤积的垃圾越堆越多、越来越脏,一些海产品垃圾气味特别难闻。”如今,生态建设让这个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休闲纳凉的观赏湖。
为推进生态建设,烟台统筹城乡发展,在致力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村庄布点与布局调整,着力建设中心城市——县域城市——中心城镇——村庄(社区)一体化规划体系,同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烟台市明确要求对具备条件的城中村、城郊村和重点镇率先实行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通过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文明一条街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沼气工程建设等,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办成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实事好事。
烟台还为生态建设提供了一套有力的体制保障,由市领导亲自挂帅5个推进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工作配档表,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责任人。
■变化三 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
在招远市蚕庄镇路格庄村,村民王洪喜正指挥工人在自家门外挖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而院落一角的厕所已整修一新,完全按楼房卫生间标准设计。
王洪喜指着自家的沼气池高兴地说:“建沼气池就是好,把废物变成了宝贝。听技术人员说,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00多立方,可节约2000~2500公斤柴火,相当于3~4亩林地。沼渣、沼液用到田地里,又减少了化肥、农药支出,全年大约总节支1500元。”
王洪喜说,修建沼气池不仅能解决厕所的脏乱臭问题,而且家里还安装了沼气灯和沼气灶,日常烧水、做饭、照明全部使用沼气,既节能又干净。
在生态建设行动年活动中,烟台还以沼气综合开发利用为龙头,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河溪、池塘清洁整治工程;以造林工程为载体,全面启动“大绿化”活动。目前,烟台市造林面积已达4.3万亩,3000个沼气池建设工程已安排落实,有270个村庄正在规划整治村庄周围河溪、池塘,500多个村庄开始整治生活垃圾和改造卫生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