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咨询留言|东泽律师|法律法规|人大环境资源研究| 设为首页 收藏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我要投稿
城市的前世今生11   岳麓湘江 洲城长沙(一)
2011-11-03 10:05:19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英 【 】 浏览:1506次 评论:0
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城外,湖泊星布,岗峦交替,城廓错落其间--这就是长沙,一座典型的个性化山水洲城。

 

  湖南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惟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湖湘文化发源地

 

  进入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长沙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许多历史文化之最,如中国最大的商代铜铙、中国最早的金属称量货币、中国最早的钢制品、中国最早的绢画作品,还有世界最早的毛笔、世界最早的铸铁件、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等。而最令长沙人骄傲、也最令世人艳羡的,则是素纱襌衣、四羊方尊以及岳麓书院。


  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襌衣,重仅49克,可只手盈握,其薄如蝉翼,但蝉翼比之显得僵硬;轻若卵幕,但卵幕又没有襌衣的通透,这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岳麓书院是世界上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它比英国牛津大学还要早近200年。


  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大遗存。长沙古城自形成以来,城址几千年没有迁移,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十分罕见。目前长沙市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众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涌流着文化的甘泉,展示着长沙城市的个性。


  讲述一个城市,总要有起点,长沙的起点在岳麓山。屹立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古木参天,层峦叠翠,山漳泉流终年不涸,兰芷芳馨,随风扑面。深秋时节,枫叶经霜,漫山红遍,景色秀丽。正是这座山脉,沉淀了长沙乃至中国太多的历史,把千年的光阴浓缩成了传统与文化,也成就了特立独行的湖南人。


  清风峡是岳麓山中一条幽静秀美的峡谷。一线清泉,万木清秀。爱晚亭坐落其中。唐代诗人杜牧陶醉于麓山美景,写下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千古绝句。


  到长沙必到岳麓山,而到岳麓山则必到岳麓书院。书院因山而得名,山却因书院而名扬天下,如果说岳麓山是长沙的历史名片,书院就是岳麓山门楣上的那块金字招牌。岳麓山与书院如此血脉相连,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这座山与传统文化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岳麓书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真宗赐书的"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曾使书院名声大振。宋代全盛时期曾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誉。宋代吕祖谦称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为"天下所谓四大书院也",然惟有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今依然弦歌不绝,无愧天下书院之首。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这里是湖湘学派的发祥地。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葩。湖湘文化以原道发端,远迹屈子,中经贾谊、柳宗元,形成湖湘文化原道的源头,到周敦颐重构儒道的《太极图说》,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技可进乎道"、"师夷长技以制夷",谭嗣同锻造维新变法的思想利器《仁学》,直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流风所被,化及千年",终于积千年之功,卓然独立于世,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饶、兼收并蓄"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橘洲摇曳水中央


  山、水、洲、城四种要素集中于一城,让长沙自然环境独具特色。6公里长的橘子洲,为湘江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宛如一艘巨轮泊定湘江江心,是世界城市中最长的内河绿洲。


  如今的橘子洲岸芷汀兰,波光潋滟,蒹葭苍苍,荇藻流芳,不知醉倒多少游人。但对曾经常年居住在此的居民来说,橘子洲却不意味着身边的风景。


  80余岁高龄的彭冬清和彭锡强同是橘子洲的"原住民",水患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们水陆洲上的居民常常会接到政府下发的洪水要来、橘子洲会被淹的通知,全洲住户紧急撤离。"提起洪水,彭冬清苦不堪言。"那时几乎年年遭水淹,每次洪水一来都像逃荒一样,有时候一年要跑四五次。"


  提起1998年特大洪水,彭锡强心有余悸。"五六个晚上出不来,只能到洲上的高地上呆着。一楼被淹了,居民都挤到二楼三楼。买菜必须乘船,孩子寄居在岸上的亲戚家,大人困守家中。"


  "以前的水陆洲真的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洲上只有一条破损不堪的小路,居民生活在低矮破旧的房屋内。除了洲头一个小公园,谈不上什么景观。"在橘子洲驻守了近10年的户籍民警宋新罗对水陆洲的环境最为了解。洲上两万人,每人平均收入不到1000元,每人平均住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橘子洲居民成了闹市中的"赤贫者"。


  由于湘江江水冲刷,橘子洲河堤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历年来洲上生产生活污水、两岸沿线非法搭建的餐饮棚点和设置在湘江之中的趸船产生的污水都直接排入湘江,橘子洲沿线水质污染日益严重。


  橘子洲移民,是老百姓致富的需要,更是生态建设的需要。


  2002年秋,岳麓区决策者提出"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治水计划。为斩断劫掠百姓家园的洪魔之手,岳麓区开始了橘洲移民,一个小小的城区,筹措3亿元资金,艰难完成了橘子洲5000人的搬迁。


  "整体移民,让橘洲居民告别水患。"长沙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明确而又坚定。


  一个个解民难的举措推出,一条条惠民生的政策出台。2008年11月最后一批居民迁移完成。漫长6年,两万居民,27家企业终于告别"水窝子",远离水患。


  家住"枫林绿洲"小区的谢嘉福老人说:"我祖辈居住橘洲,打渔为生,四代都住茅棚,做梦都在遭水淹,没想到,80岁了,还能住上宽敞舒适的公寓!"


  为了防止投资商为投资回报而使橘子洲建成"市民之洲"的初衷变味,长沙市政府听取专家和市民的建议,毅然退还投资商的"定金",由市财政斥资14.7亿元,为市民再造一个秀美新橘洲。


  2004年,橘子洲建设序幕悄然拉开。


  10公里长的环洲道路既是主干道又是防洪主堤;岸线整治和河道疏浚工程齐头并进,疏浚湘江河道的60万方砂石

责任编辑:dongzelaw
】 【打印繁体】 【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
帐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证码:
表情:
内容: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数码
科普
财经
新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