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结果显示,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长了6.17%,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氮氧化物排放量都在上升的情况下,北京成为唯一下降的省份,下降比例为3.18%。
实际上,不止污染减排,今年以来,北京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与众不同;不止氮氧化物排放量,北京市的一系列排名都比较靠前。
认清短板,必须转方式
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所在,并且扬长避短,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对北京而言,“短板”主要体现在土地、水、能源等硬性资源上,体现在较强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和较弱的环境承载能力上;“长板”则主要体现在人才、科教等软性资源上。转方式调结构,北京必须做出抉择。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2004年~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应为1800万。而2010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已突破了1972万人,提前11年超过人口控制指标。
截至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80万辆。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曾做出预测,如不控制,到2015年,北京的机动车将达到700万辆左右,平均时速低于15公里。
所有这些短板,逼着北京不得不痛下决心进行调控。
房地产调控方面,其他城市强调控制涨幅,北京提出“稳中有降”;GDP增幅上,很多省份预期增幅超过10%,北京审慎定为8%,全国最低;发展汽车产业方面,很多城市不遗余力,北京推出摇号限购政策;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平均增幅为9.6%,而北京却只有8%,全国垫底。
牺牲GDP,也要调结构
今年上半年,北京最引人注意的有3件事:控车市、调楼市、首钢退市。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正是这主动为之的三大调控,吃掉了北京1.8%的增速,也就是北京与全国平均增幅的距离。
这个结果,与最初预判一致。北京“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动科学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面。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为了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北京开始在曾经的支柱产业上做起了文章。
汽车对北京消费的贡献率曾达到60%以上,在首都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高达1/3。而限车令的执行,将北京汽车销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拉低到20%,影响GDP增速1%。
房地产投资一直占全市投资的半壁江山,占GDP的比重达到8%,相关税收收入也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据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介绍,楼市调控后,房地产业在北京GDP中的比重已降至6.3%,直接影响了0.7%的GDP增速。
首钢曾是北京的工业支柱,也是北京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但为了缓解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产业升级,北京下大决心,在今年上半年搬迁调整完毕,对全市经济增速影响达0.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北京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始发力并显示出效果。相关机构近期发布的一系列统计报告,让人们对GDP增幅全国垫底的北京刮目相看。
7月末,中科院首次完成了我国大陆各地区的GDP质量内涵与排序,北京排行第一。8月,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显示,北京综合发展指数10年来一直稳居全国首位。9月24日,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北京继续保持去年优势地位,排名第一。10月11日,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上半年总量减排核查核算结果显示,北京成为唯一下降的省份,下降量为3.18%。
脱硝限购,效果初显现
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副司长刘炳江告诉记者,北京市上半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3.18%,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所有燃煤电厂都安装了脱硝装置;限购政策导致新增机动车明显减少;淘汰废旧机动车力度大。
首先,北京市所有燃煤电厂都安装了脱硝装置,而且运行情况很好。从氮氧化物的产生源头来看,2010年,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为2273.6万吨,其中电力行业的排放量就达1070万吨,占到47.2%。而控制电厂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办法就是安装脱销装置。
在全国其他省份燃煤电厂脱销比例低,且运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北京市先行先试,成绩优异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2010年,全国机动车排放量达602万吨,占到排放总量的26.4%。要想控制氮氧化物,必须控制机动车数量:一是减少新增机动车,二是淘汰废旧机动车。
今年以来,由于实行限购政策,北京新增机动车明显减少。上半年平均每月新增机动车1.85万辆,比2010年平均月增量(6.58万辆)减少了4.73万辆,降幅达到71.9%。
老旧机动车污染严重程度更大。数据表明,北京国Ⅰ、国Ⅱ老旧车近200万辆,其污染物排放量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60%。
2010年,北京市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更新淘汰黄标车10.6万辆,据估算,每天可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315吨。今年前7个月就转出、报废老旧机动车93866辆。
北京市今年8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规定,淘汰老旧机动车,可获得政府补助。仅8月和9月两个月,就淘汰老旧机动车51100辆,占今年前9个月淘汰总数的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