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立 段金平)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完全可以通过防灾减灾的新手段、新技术将其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这是9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北京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达成的共识。
此次论坛由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地质学会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李玶出席此次论坛并分别作了《城市规划发展与地质环境》、《首都圈抗震减灾方略》的主题报告。论坛由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吕晓俭主持。
“多年来,北京地质部门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工作,北京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以提高首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主办方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此次论坛旨在探讨完善北京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方案,搭建首都各界地质工作者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先进经验交流的平台,提高公众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首都安全和世界城市建设。论坛内容涉及北京城市地质灾害研究,地质灾害监测新方法与新技术,物联网与防灾减灾,矿区、采空区与棚户区环境治理等11个方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防灾能力建设不足的现象也日益凸显。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口众多、高楼林立的城市其抵御能力却显得十分脆弱。”卢耀如在发言时表示,“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采取得当的措施减轻灾害程度,做到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
李玶则就编制首都圈强震发生断层图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以及首都圈开展地磁防震的预警预报提出了建议。“强震发生断层是指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断层。强震只发生在断层内,断层外不会发生强震。”李玶认为,编制首都圈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其主要内涵是将不同级别的地震发生地点勾画出来,在强震发生断层的周边按烈度的衰减规律勾画出不同烈度区,以期在强震发生之前,使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参数恰如其分,既能减轻伤亡,又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首都圈地区防震预警至为重要,我们建议在首都圈布点建设地磁监测预警系统。”李玶表示,首都圈1.68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可建成在大地震前发挥高效的地磁预警平台,满足北京地区对大地震前地磁异常的监测和预警需要,对北京地区6级以上的地震在临震前出现地磁异常时可及时监测,做有效的预警和防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相关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的专家也在现场分别向与会者介绍了其在防灾减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地震、降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失,同时,也给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强首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认真总结北京市防灾减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地质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