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时间,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恢复并长期保持Ⅰ类水质,可以说是湖泊治理保护的一个奇迹。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抚仙湖保护将由恢复性保护转向巩固性保护、由重点保护转向全面保护、由探索性保护转向依法保护。
“十二五”时期,被誉为“中国保护得最好的淡水湖”——抚仙湖的保护工作将全面升级,坚持用生态系统理念,在抚仙湖的径流区实施“一退、二调、三保”战略。
8年保护让水透明度增加1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星云湖严重污染,抚仙湖水质明显下降。云南省环保局公布的《云南省2002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抚仙湖水质由Ⅰ类下降为Ⅱ类,3平方公里的蓝藻暴发。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星云湖每年由隔河流入抚仙湖4000多万立方米劣Ⅴ类污水和蓝藻,若长此以往,抚仙湖将成为第二个滇池。
抚仙湖水质下降,引起社会各方热切关注。抚仙湖抢救工程也被列入云南省重点项目。8年来,用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的话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是铁着心肠关矿,含着眼泪禁船,冒着风险拆除违章建筑,挤出有限的财政资金上环保项目,一切都是为了抚仙湖。
抚仙湖周边磷矿蕴藏量近10亿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开采,2003年,澄江、江川两县磷矿开采收入占县级财政收入的60%以上。为了减少抚仙湖的入湖污染,玉溪市关闭了抚仙湖周边的磷矿开采点42个,关停磷化工生产企业3家,整治径流区企业44家。澄江县财政每年减收3000余万元,禁采磷矿石7180万吨损失达130亿元;江川县年工业总产值减少17亿元、工业增加值减少5.2亿元。
1993年以后,抚仙湖内机动船艇及沿岸拖捕银鱼的燃油机头大量增加,每年渗入抚仙湖的油污达70多吨,对抚仙湖造成了严重污染。2004年起,玉溪市就全面禁止了抚仙湖278艘机动船艇、3架水上飞机的营运,取缔了1862个捕鱼燃油机头和电机。前后共涉及农户近2000户,财政补助近3000万元。这一举措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促使公众增强了环境意识。
依法拆除沿岸违章建筑16万平方米,搬迁农户585户,拆除企业62家,沿湖409.2亩鱼塘全部退塘还湖。上世纪90年代,由于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村集体、农户在湖边发展旅游业,乱建了一批污染建筑。2003年以来,先后投入1.37亿元,依法对沿岸部分宾馆酒店、旅游设施、办公和居住用房、砂石料厂、捕鱼棚以及其他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全面实施“三退三还”工程。
投入抚仙湖保护治理资金13.9亿元,实施了环湖截污治污、环湖面源污染控制、环湖生态建设、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控制、环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六大类、80多个工程项目。玉溪市财政从2008年起,每年预算安排1亿元的抚仙湖保护治理专项资金。
2003年~2009年,是治理保护抚仙湖的攻坚阶段。经过努力,玉溪市成功地截住了每年流入抚仙湖的4000多万立方米污水和蓝藻,使抚仙湖总体水质于2004年基本恢复Ⅰ类。2008年主要监测指标与2002年相比呈现“五降一增”:总氮下降18个百分点,氨氮下降21个百分点,五日生化需氧量下降7个百分点,藻类下降19个百分点,叶绿素a下降4个百分点,水体透明度由4.47米上升到5.43米,增加了近1米。
抚仙湖保护全面升级
抚仙湖是云南高原第三纪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湖盆地之一,区域群山环抱,七分是山,二分是水,一分是田地住房,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抚仙湖径流区面积101万亩,湖面面积217平方公里,海拔从1722.5米到2800米,涉及3县8镇、238个自然村,总人口17.8万人。
经过大量走访调查,记者得知,目前,抚仙湖的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径流区内的农业面源污染、居民生活污水污染、禽类养殖污染、工业污染和水土流失污染。这五大污染形成的主要污染物质是:每年入湖总氮674吨、总磷89.72吨、入湖泥沙26.3万吨。
对此,“十二五”期间,玉溪坚持用生态系统理念治理保护利用湖泊,实施抚仙湖径流区“一退、二调、三保”战略措施。
“一退”就是沿湖100米范围内,全面实施退田还湖、退房还湖、退企业还湖以及环湖截污管道工程措施,力争5年内退出所有对抚仙湖构成威胁的经济社会活动,消除其对湖泊水体造成的直接污染。
记者了解到,沿抚仙湖100米的第一生态保护层,总面积为1.46万亩,涉及了6个镇、53个自然村、15945人;有耕地0.69万亩、林地0.42万亩、各类企业1267户。这一区域主要采取4项措施:一是退房。对100米湖滨带涉及到的农户住房,通过土地置换、建安居房等方式,退出湖滨带一级保护区。二是退耕地。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湖滨带100米范围内的传统作物全部退出。三是退企业。对范围内涉及的企业,第二产业通过争取国家“退二”政策支持,5年内全部退出。第三产业区别不同情况,对环保设施齐全、层次较高的旅游企业继续给予保留,对缺乏环保设施的“农家乐”、小饭店及部分宾馆酒馆等全部退出。100米湖滨带退出的土地,主要用于恢复沙滩,建设湿地,种植垂柳、榕树、竹子等景观绿化植物,建成生态缓冲带,构建绿色屏障,打造旅游休闲景区景点,形成新的风景线。四是截污。结合重点旅游项目和特色文化旅游城镇的规划建设,按照雨污分流、油污分离原则,加大城镇、农村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力度,使生产生活污水不再直接入湖,为保护抚仙湖、拉动投资、拉动旅游业发展打牢基础。
“二调”就是统一规划,调优、调好第一、二、三产业。蔬菜和磷矿占沿湖3县经济收入的比重较大,必须在从抚仙湖100米保护区向外延至海拔1900米的径流区,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居住布局,少量适度发展无污染的高端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解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沿湖第二生态保护层,总面积为37.78万亩,共涉及8个镇、164个自然村、115767人;有耕地13.69万亩、林地17.43万亩、各类企业6973家。这一区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点调整第一产业。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安全蔬菜,鼓励发展优质、高效、适宜的林果、苗木产业。取缔有污染的塑料大棚,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加快退出第二产业。通过争取国家“退二”政策支持,严禁有污染的工矿企业进入,逐步淘汰、关停、转产现有企业,5年内把第二产业全部退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现有低档企业、经营户,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逐步淘汰;在保证环保要求、污水零排放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高端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力争把抚仙湖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风景区。
“三保”就是科学规划,制定政策,切实保护水源林,在海拔1900米~2800米的山区,将耕农变成林农,将耕地变成森林,发展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的林果产业,构建抚仙湖生态水源区绿色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