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防治污染与生态建设一起抓"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全市生态文明水平,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同类城市中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和谁对话?
惠建林,汉族,1964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大学学历。历任江苏省建委办公室秘书、副科级秘书,苏州市建委办公室副科级秘书,苏州市建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苏州市建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苏州市平江区委副书记、区长,苏州市平江区委书记。现任常熟市市长。
为什么对话?
江苏省常熟市于2006年获得国家首批生态市称号,2009年被环境保护部列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被誉为"江南生态明珠"。那么,常熟市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已经开始的"十二五"常熟市又将采取哪些新举措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对话人 惠建林 江苏省常熟市市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莉 范圣楠 记者 闫艳 高杰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关键思路 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健全制度保障
记者:常熟市于2006年获得国家首批生态市称号,2009年又被环境保护部列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请问常熟市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惠建林:常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一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同时,常熟市更是一个风景秀美、适宜人居,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生态之城。
近年来,常熟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名城、促进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把污染减排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道路。
首先,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将城市周边120平方公里划为城市核心生态圈进行规划建设,虞山尚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昆承湖区域生态治理初现成效,南湖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沙家浜湿地公园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快"绿色常熟"建设,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1.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53平方米。污染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累计实施减排工程150多个,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9.5%和47.9%,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7.47%,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始终保持在340天以上;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其次,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常熟市把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推行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常熟市累计劝停、拒批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重污染项目360多个,集中开展"六小一无"行业专项整治,关停并转了800多家"六小一无"企业,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支持绿色发展。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不同层面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循环经济典型,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已初成框架。
第三,健全完善制度保障。常熟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舆论监督"的工作制度。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研究和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各地、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列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考核的约束力。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事项督办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点工程,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机制。环境基础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江苏省率先启动"数字环保"系统建设,率先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率先推进排污企业环境分类管理制度。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制约如何破解
关键思路 加快转型升级、加速城乡一体、加大生态投入
记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不少地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产业结构调整不顺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困难等问题。那么常熟市如何破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制约?
惠建林:常熟市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同样也遇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制约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3方面的措施,努力破解制约瓶颈。
第一,加快转型升级。常熟市的人均水资源和耕地面积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和3/5,环境承载力有限,资源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如果沿袭高耗能、高投入、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不仅环境容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因此常熟市确定了"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方针,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把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环境保护的引导、倒逼和服务作用,优化三次产业,先后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低污染的新兴项目,淘汰了小化工、小电镀等一批落后产能。建成了全国县级城市中惟一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引领和推进全市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积极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氛围日益浓厚。目前常熟市已经开始走上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二,加速城乡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常熟市全面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工程建设,"十一五"末全市农村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5%,其他农村区域也达到50%;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和村庄绿化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环境优美镇实现了"满堂红",全市131个村建成了江苏省生态村,蒋巷村还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村;加快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开展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及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农村生态体系,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第三,加大生态投入。资金投入是生态文明建设必备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常熟市强化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