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媒体特别是国外媒体有关航母用途的疑问,我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曾直截了当地回答,“是为了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以及海外利益。中国拥有18000千米海岸线,海洋国土面积也有3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有这么长的海岸线、这么大的海上国土面积,经济贸易所涉及的海外区域也越来越多。另外,考虑到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确实需要强大的海上力量。”
有关专家解读,“中国的海洋权益及海外利益”之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海洋资源权益与海外资源利益。
众所周知,我国尚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按照历史经验,这一时期正是对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因此,即便是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对于包括能源在内的矿产资源的需求都会呈强劲增长的势头。这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绕过的过程。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0年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还只有美国的一半。但由于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步子加快,带动了能源需求的迅速上升,我国的年能源消费量正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快速增长。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时,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该项消费统计包括了原油、核能、煤炭、天然气和水电等)就已达到22.52亿吨石油当量,比美国的21.70亿吨高出4%,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一)
以石油这种主要的常规能源为例——
2010年,我国进口石油(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其他石油产品)为25367万吨,其中,原油净进口量为23627万吨,比2009年的19861万吨增加了19%。
近期,发改委发布新闻称,据有关方面统计数据测算,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4.8%,较2010年上升1个百分点。而美国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为67%,2008年降为65.79%,2009年降至61.5%。按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1月~5月份公布的数据计算,美国在此期间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为61%。可见,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内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5亿吨,若是按照国内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计算,届时,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左右。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的原油缺口可能加大到2.5亿吨以上,能源紧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大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1951年~1990年,世界上曾发生过6次石油危机,给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我国那时的经济发展规模不大,石油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我国经济几乎没有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但时至今日,我国的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对海外的石油依赖度高达54.8%。如果再发生石油危机,我国的石油供给安全将面临巨大挑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有人算了一笔账,即便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到位,发展质量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7%至8%,成功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总消费(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新能源等)的增长率至少也会在4%以上。而我国能源消费的零增长点估计要到2035年以后。届时,我国能源消费量将达到43.6亿吨石油当量。
有人指出,我国在201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实际上已超过美国。如果今后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达到世界人均水平,我国能源总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就会从2005年15%达到2030年的20%以上。
事实上,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已非常严峻。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低,属于“贫油大国”。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原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43%,天燃气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20%。人均化石燃料仅为世界均值的56%,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均值的8%。有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将在2015年迎来石油峰值——石油产量达到顶峰并从此开始下降。越过石油峰值后,我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油气短缺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石油消费将更加依靠进口。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石油的需求却呈刚性增长。按目前的开采速度,我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油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石油进口依存度还会不断提高。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构成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专家预计,未来几十年,如果没有新的重大发现,我国的原油产量很难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大约只能维持在2亿吨左右。多家机构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将达到7.6亿吨左右。届时,我国的石油进口将达到5.6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73%;我国的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仅占我国化石能源可采储量的1.48%,并且比国外产气国的勘探开发成本高得多,未来的天然气消费也将主要依赖进口。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世界能源消费格局的变化。目前,发达经济体总人口总数约为10亿,这些经济体在工业革命后二三百年的时间内相继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集中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体行列。这个行列的总人口数约为56亿,其中,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总人口数和中东国家的总人口数接近30亿。这些经济体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强劲,势必改变世界能源市场的格局。
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还只有5万多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左右,而我国已经是诸多初级产品的最大消费国,对外资源依赖程度显著上升。假如若干年后我国的经济规模比肩美国,对世界资源的依赖程度将更加严重。届时,我国未必具备美国那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旦资源供应国“掐住我们的脖子”,我国的经济发展恐难持续。因此,我国必须正视短期内难以克服的资源供应“瓶颈”,并找到可行的对策,否则,目前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有可能因为上述原因而脱节直至出轨。因此,我国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能源战略来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二)
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只有两条路走可——
一条是充分利用好国内资源,加大国内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我国境内油气资源虽然没有中东、俄罗斯那么丰富,但是勘探开发的潜力相当大,只是由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导致油气储量品位低、禀赋差,资源低质化增加了勘探开发的技术难度。根据最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常规石油储量为765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3.4万亿立方米。截至2009年,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99.5亿吨,探明率为39.1%;探明天然气储量为7.14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6.5%,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探明资源量估计还会有所增加。
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和6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岸线长18000千米,海洋资源潜力巨大。有人说,我国沿海的石油、天然气最终可与北海及东南亚一争高低;也有人认为,我国海底石油储量与伊朗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人提出,我国海洋和陆地上的石油储量,几乎等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这些说法无疑有夸大之嫌,但我国沿海大陆架上蕴藏者丰富的油气资源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近海大陆架上的渤海、北部湾、珠江口、莺琼、南黄海、东海等六大沉积盆地都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经过勘探预测,仅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石油资源量就达到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达到10.6万亿立方米。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在勘探上整体处于早中期阶段。石油资源的平均探明率为38.9%,海洋仅为12.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我国天然气平均探明率为23%,海洋为10.9%,而世界平均探明率在60.5%左右。国外有人估计,我国近海石油储量约为40亿吨(300亿桶),其中,渤、黄海各为7.47亿吨(56亿桶),东海为17亿吨(128.4亿桶),南海(包括台湾海峡)为11亿吨(80.3亿桶)。另有国外专家认为,我国仅渤海湾海底的石油储量即达50亿吨~100亿吨(375亿桶~750亿桶),钓鱼岛周围东海大陆架一个地区约为150亿吨(1125亿桶)。就按国外的估计数,我国近海的石油储量大约与我国陆上的石油储量相当,约为40~150亿吨(300~1125亿桶)。无疑,我国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已在广阔的浅海探查出锆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砂锡矿、铬铁矿、铌钽铁矿、砂金和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并发现有金刚石和铂矿等。我国的滨海砂矿的矿种几乎覆盖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各类砂矿,其中以钛铁矿、锆石、独居石、石英砂等规模最大,资源量最丰。我国还在南海发现有富钴结壳,稀土元素含量亦很高,且以轻稀土为主,都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在我国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10余个,面积约为85.24万平方千米,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按照最为乐观的估计,南海地区潜在石油总藏量约为550亿吨,天然气为20万亿立方米。南海石油潜力最大的地段是我国台湾与海南岛之间的大陆架一带。另外,越南到加里曼丹岛之间的最宽陆架区,中生代和第三纪的沉积厚度很大,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4亿吨,天然气储量为9800亿立方米,是世界海底石油的富集区。从长远来看,南海深水石油储量潜力比东海、黄海要大。某些国外石油专家认为,南海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
此外,我国科学家已在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和东海南坡等地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存在的证据。从南海的水深、沉积物和地貌环境来看,它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初步勘测结果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储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也已初步圈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面积为5242平方千米,其资源量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按成矿条件推测,整个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相当于我国常规油气资源量的一半。
再说说东海大陆架盆地。经过20多年的不断勘探,我国目前已在浙江省以东海域的东海陆架盆地中部发现了平湖、春晓、天外天、残雪、断桥、宝云亭、武云亭和孔雀亭等8个油气田。此外,还发现丁玉泉、龙井等若干个含油气构造。东海油气田已累计获知天然气探明储量加控制储量近2000亿立方米。据专家估计,整个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储量约为5万亿立方米至6万亿立方米气当量,而目前的储量探明率还很低,勘探开发潜力非常大。
另一条路是坚持“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不足。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单纯依靠本国的资源实现工业化。几十年来,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各国,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本国的跨国企业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合作来获取本国需要的矿产资源的,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国际石油公司以及沙特、巴西、马来西亚、挪威等国的石油公司,无不游刃于国际能源市场,为其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取充沛的能源资源。
(三)
但让人担心的是,我国在这两条道路上走得并不顺畅,并且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权益中,近一半存在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情况较普遍。近年来,我国的海洋资源更是不断遭受一些周边国家的觊觎与侵扰,黄海、东海、南海风云骤起。
以南海以例。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到上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我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过任何质疑。如越南曾经几次在该国报纸上声明“南沙海域属于中国”。但自上世纪70年代南海海域发现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后,南海之争日益升级,我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正在遭遇严峻挑战。
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诸国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焦点多集中在我国南沙群岛8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上。他们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并纷纷前往抢夺资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初期,越、菲、马等国在南海地区掀起了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
东南亚各国在南海的主权的要求方面,最为活跃的是越南。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的威胁也最大。事实上,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惟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南沙争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越南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以吸引大量外资来南海“淘金”,并借此将更多大国捆绑在南海的利益链条里,欲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这也让我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多方树敌的尴尬局面,从而在南海争端上不敢轻举妄动,并迫使我国采取妥协措施。近几年来,越南同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等,不断签定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合同,企图强化对南沙的实际占有。仅2006年上半年,越南油气总公司油气开采产量就达1237万吨,其中,原油为860万吨、天然气37.65亿立方米,原油出口量约为820万吨,出口额达41.4亿美元。
如今,在我国南沙海域,外国的油井已超过1000口,每年开采石油超过5000万吨。南海西缘,特别是南缘的大陆架及相邻的上陆坡,已经被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4国抢占。据不完全统计,在南海40多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岛屿中,除我国大陆地区控制的7个岛礁和台湾省驻守的太平岛(南沙诸岛中的最大的岛)外,共有近40个岛礁被其它国家所侵占,其中,越南占29个,菲律宾占8个,马来西亚占3个,印尼占2个,文莱占1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南海的争端中,日本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日本早就将南海深处的石油视为一块“肥肉”。越南已经开发的白虎油田、青龙油田、大熊油田、东方油田、Rubby油田和Bunga-Kekwa油田的勘探开发历程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日本石油企业的身影。
日本在南海上的油气开采投资项目近年来更加频繁。2007年4月,日本石油公司投资5300万美元启动了对东方油田的开发,日本石油通过其子公司日本越南石油公司持有东方油田64.5%的股份;2007年11月,日本石油公司收购了越南南部海上16-2油田40%股权;为了加快勘探和开发的速度以及配合日本在南海的能源战略,日本国有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开发公司于2010年6月又向该项目注资56亿日元;2009年7月,日本三井石油勘探公司与越南油气总公司合资为越南的一个天然气项目投资40亿美元;2010年,日本与越南双方就“日越战略对话”一事达成共识,并围绕中国和越南等国各自主张拥有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密切交换信息,日方称“对南海问题不能毫不关心”;2010年11月,日本石油公司和日本国有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开采公司与越南石油和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在开发南亚特别是南海油气资源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并在越南合作成立了一家液化石油气公司,负责将开采到的天然气液化后运输到日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不断增加,海外并购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增长,其中不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的“蛇吞象”案例,但总体而言,我国企业海外资本运作的效率令人担忧,“走出去”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项权威统计显示,我国近年来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成功率不足3成,中途铩羽而归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如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的并购,大多被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以“未通过”、“延后审查”、“否决”等否决或延期。尤其是力拓毁约中铝195亿美元注资事件,更是给国内大型资源类企业的海外收购蒙上了阴影。
实际上,不管是对方政府以“国家安全调查”或“反垄断调查”为由禁止我国企业并购,还是因为这些企业是我国的国有企业而受到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治干扰被排斥,进而以包括“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等种种理由,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围追堵截,遏制我国的发展,其中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意识形态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中国的复兴和崛起。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石油勘探鲜有重大发现,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样,石油运输安全显得尤其重要。石油进口安全,不只是石油来源的安全,即石油进口来源稳定可靠、可以保证足够的供应量,还指进口运输安全,即进口来源地至国内的运输安全。运输安全包括航线安全、运输船舶安全、承运份额安全等,但主要是航线安全。运输所涉及的关键海峡、运河、运输管道等节点必须安全畅通。一个更让人不安的事实是,我国的原油进口通道相对单一。在目前的原油进口量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5个国家进口的原油约占75%;进口的原油和油料90%以上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
而在“资源为王”的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几百年来积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对我国采取了更为致命的战略选择和遏制手段,那就是控制能源通道,控制我国的能源资源运输生命线。目前,全球主要的能源通道几乎都被美国等西方强国控制。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海洋能源资源运输生命线的能力,我国暂时只能将着眼点放在拓展陆路运输通道上。有关专家预言,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得我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石油进口安全的脆弱性凸现。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海盗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