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与太空探索、登月竞争乃至极地开发一样,深海资源已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另一处资源战场。
中国“蛟龙号”载人探测器深潜试验成功,让西方国家看到了一个他们并不愿意正视的事实——那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中国的深潜装备及技术迈入了国际第一阵营,真正掌握了开掘大洋资源的钥匙,深海宝库蕴藏的丰富的资源将不再是仅仅属于传统海上强国的专利。
(一)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其对矿产资源的消费强度也会进一步增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会有增无减,但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现状却不容乐观——
有调查显示,我国的人均陆地面积只有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2%左右,居世界第3位,但我国有13亿人口,矿产资源的人均探明储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即刚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2,位居世界第53位。我国的能源矿产中,除煤矿比较丰富外,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而铁、铜、铝、钾盐等重要矿产不仅所占比重低,而且富矿少、贫矿多,大矿少、小矿多。而且,除钨、稀土、煤炭等少数几种矿产外,我国绝大多数矿产总量不足。
有预测认为,全球资源需求的高峰预计会在2020年显现,而在这前后,我国资源需求的高峰也将随之到来。而据国家发改委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中,除稀土的保障程度为100%外,其余均将大幅度下降,其中: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石灰石可采年限为30年、磷为20年、硫不到10年,钾盐现在已是需远大于供。目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铀、钾盐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有专家分析认为,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资源超过了30%时,其发展风险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中国正在走进这一风险区域。在未来的10年里,这种风险将全面显现;20年后,很可能会全面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陆地资源日渐紧张的今天,当深海资源毫无悬念地成为发达国家锁定的重点目标的时候,中国,我们这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立足国内,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走向深海,从深海资源中获得我们应得的份额,保障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与选择之一。
(二)
中国人并不惧怕大海。
早在明朝,我国就有过郑和下西洋这一“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参与者达12万人之众。让人扼腕的是,在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世界第1位的时候,我国却开始厉行“海禁”,从此走向衰败,受尽列强凌辱。
尽管积弱积贫,但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民族复兴之梦。
一百多年之后,中国人终于有了重新拥抱大海的机遇。
2001年,联合国将21世纪定义为“海洋世纪”,就在各国政府竞相启动新的海洋发展战略之时,中国人也把目光悄悄地投向了浩瀚的海洋。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千米“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讲,能否去深海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海洋深处存在着大量的矿产资源,也存在着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物。这些生物及其基因资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是全球海洋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更为重要的是,广阔的领海中蕴藏360多亿吨石油资源,且大多分布在中深海地区。
中国人加快了探索深海的步伐——
深海勘探需要更先进的勘探手段。“蛟龙号”在8年前就已开始研制。与“蛟龙号”的“诞生”过程相伴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洋调查技术装备近年来发展迅速,如深海机器人、电视抓斗、深海潜钻等。
2005年,中国大洋科考船“大洋一号”游弋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历时300多天,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
2007年3月1日,“大洋一号”海洋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成功发现新的海底活动及多金属硫化物分布区,确定了热液喷口位置(俗称“海底黑烟囱”),并成功抓取样品。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在大洋中脊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和超慢速洋中脊发现正在活动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
同年5月1日,国土资源部在我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此次采样的成功,证实了我国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此后短短几年内,中国发现的海底热液区高达16处,几乎占世界发现数量的1/10。
除此之外,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大洋协会)还对中、西太平洋及其他海域进行了调查,根据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形势和国际海底“游戏”规则,随时准备开展新区和相关资源的调查。
(三)
按照《国际海洋法公约》规定,世界海洋划分为各沿海国管辖海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而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海域,即俗称的深海大洋,面积约为2.517亿平方千米,占据了地球表面的49%,其间不乏价值“万亿美元”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
同样,根据公约的规定,这一区域及其蕴藏的丰富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组织和控制“区域”内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由于深海矿产资源的矿区基本上都位于国际海域的海底,此类开发活动必须经过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同意和批准方可生效与合法。
国际海底管理局是管理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威组织。1994年11月16日,《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同年,国际海底管理局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宣告正式成立。
国际社会经过多年努力,在建立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按照国际惯例,深海勘探奉行“平行开发”原则,即为了保证海底资源人类共同享有的公平性,勘探发现者需返还矿区面积的一半,将之交由国际海底管理局托管。同时,为了保证先驱投资者的权益,勘探发现者享有剩下50%矿区面积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发权。
现在,世界上已有7个国家或集团,包括印度、俄罗斯、法国、日本、中国、国际海洋金属联合组织和韩国获得了联合国的批准,拥有合法的开辟区,除印度以外的其他先驱投资国所申请的矿区均在太平洋CC区。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世界上第5个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负责多金属结核调查的中国大洋协会在太平洋CC区内申请到30万平方千米区域开展勘查工作,并获得了1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对多金属结核进行了系统调查;90年代,在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中国大洋协会集中国内的优势力量,在开辟区内进行了10个航次的调查研究工作。到1999年10月,按海洋法公约规定放弃50%区域后,我国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面积和渤海差不多的多金属结核保留矿区。
2011年5月22日,我国拥有了对位于太平洋上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的大洋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并且在多金属结核进入商业开采时具有优先开发权。
另据报道,中国大洋协会于2010年5月提出的勘探西南印度洋脊的多金属硫化矿区的申请已被国际海底管理局已核准,中国大洋协会从而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1万平方千米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并在未来开发该资源时享有优先开发权。南丹将我国的申请形容成“破天荒的举动”,并称之为国际海底管理局史上和深海海底采矿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西南印度洋脊大致平分了非洲和南极洲之间的大海。探测表明,多金属硫化矿聚集在海床上的火山泉附近,据说含有大量多金属矿物,尤其富含金、银、铅、锌和铜。国际海底管理局估计,多金属硫化矿中,每种金属的储量最多可达1.1亿吨。但在长约59570千米的洋脊上,只有大约5%的矿藏经过详细勘探。
近年来,中国大洋协会还在太平洋深水海域进行了面积达近10万平方千米的富钴结壳靶区的调查评价,有可能在其中寻找到有商业开发潜力的区域,在此领域里争占一席之地。
(四)
曾有专家坦言,目前,我国不少陆地大油田的开采年限已经超过30年,即将进入衰退期。最近10年,我国新增的石油产量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海洋。去年,这一比例更是接近八成。毫无疑问,我国未来油气开发的重点在海洋。
但是,尽管我国在深海探测上奋起直追,成绩不错,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的勘探、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的深海探索目标更多还是限于金属矿产,如多金属结核体、热液硫化物等。按国家海洋局国际司司长张占海的话说,“这些金属矿产距离商业化开发的前景尚远,有实力参与的国家还不是很多。”同时,较之于深海金属矿产勘探,我国在深海石油勘探方面距离西方海洋强国还很远。
我们无需避讳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现在的海洋产业仍以交通和渔业为主体,深海探索起步晚——在“十五”计划期间才真正提上议程。而美国、日本等国家早已大规模开采海洋石油,深海生物资源和深海水也已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在我国刚开始“学会走路”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跑步前进”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深海石油勘探、开发不尽人意的原因主要有几个——
一个是深层次的隐忧,即来自国家层面海洋战略的空缺。有关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层面的海洋战略,必须涵盖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战略需要,许多海洋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海洋战略,如《美国海洋行动计划》、《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日本也有“21世纪日本海洋政策”。但我国至今尚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海洋战略。
一个是海洋意识的薄弱。有关专家分析,中国是一个“大陆上的国家”,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国人历来重陆地、轻海洋,海洋意识不强。从对海洋的认识,到开发利用海洋,我国与其他海洋大国相比,都有相当的差距。一谈到国土面积,我们常常只记得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却往往遗忘了300多万平方千米“蓝色国土”。正是缘于这种海洋意识的匮乏,使我国周边海域包括原本属于我国领海的海域近年来争端不断,在划界问题上,我国更是处于被动局面。以冲绳海槽为例,由于日本常年在冲绳海槽附近展开深海勘测,已经对冲绳海槽的多金属硫化物分布情况和资源潜力了如指掌,而这块海域对我国来说仍是一块盲区,在这种非同等了解的前提下所展开的边界谈判,常常让我方陷于被动局面。
还有一个是我们自身的装备与技术问题。迄今,我国的大洋科考船只有一艘“大洋一号”,且常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与美、日、俄等发达国家的科考船队相比,相形见绌。按照国外技术发展的路径,海洋钻井能力从300米到500米,500米到750米或1000米,然后是1500米、2000米、2500米、3000米。目前,国外已经把这个过程走完,深水钻井能力已经达到3052米。
目前,海上油气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1/3,深水技术已在巴西、西非、墨西哥湾广泛采用。以海上钻采为例,美国的FMC深海技术公司已可在水深2000以下的海底进行勘探和开采。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开采装备仅属于世界第二代、第三代的水平。受设备所限,我国只具备300米以内水深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全套能力,明显制约了对海洋石油的勘探和开采。
我国水深300米以上的海域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南海、东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天然气水合物。以南海为例,据有关部门的调研数据显示,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30亿吨~30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尤其丰富,被称为“世界四大油区之一”,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300亿吨油当量,传统断续线内就分布有14个含油气沉积盆地,总面积约为41万平方千米,其中,全部或部分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有8个,油气总资源量估计达290亿吨当量。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地质调查,我国相继在东沙海域、珠江口海域、琼东南海域以及西沙海域发现了大面积的可燃冰富集带。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统计可知,整个南海的可燃冰地质储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远景资源储量可达上千亿吨油当量,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我国在南海的石油勘探、开发现状让人很不满意。其原因除了敏感的国际政治问题外,主要的一个难题就是深水作业技术能力偏弱。据了解,南海70%的油气蕴藏于南海深海区域。从大陆海岸线往南海走,200千米以外,水深就很快下沉至1500米。中海油副总工程师曾恒一曾表示,中海油在300米水深的石油开采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300米~3000米深度的开采技术研发才刚刚起步。据悉,2004年7月,国土资源部曾向中石油发放了南海海域勘探许可证,允许其勘探和开采18个南海南部海域的区块。但由于这些区块位于南海腹地的深海,我国石油企业在这里竟是一筹莫展。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当前海洋油气开发不断向深水区迈进,南沙周边国家正在掀起新一轮油气勘探开发的热潮。在目前南海周边国家大肆盗采南沙海域石油资源和我国在南海的主权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深海勘探技术水平的提升显得尤其紧迫。
有关专家认为,提高我国深海石油的勘探开发能力急需研制深海勘探开发的高科技的采掘设备,包括:深海石油钻机、海底基盘、水下井口及水下采油维修设备;移动式钻采平台;水深大于500米的浮式生产系统,海底管线安全检测及维修装备(水下机器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及采收技术装备;以及相应的定位、通讯、运输保障、安全求生、环保设备等。
海上平台目前集成化程度不高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海上平台配套设备的问题是缺乏集成化,即如何能够把多种配套产品整合起来,集结成为一个紧凑、高质量的产品至关重要。
(五)
让人欣慰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石油勘探转向深海大趋势的形成和南海深水资源的发现,浩瀚的海洋尤其是深海,正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关注。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明确提出,大洋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以寻求和占有战略资源为核心,大力发展深海技术,持续开展深海勘查,适时建立深海产业,增强我国发现、圈定和开发深海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也提到,要重视发展多功能、多参数和作业长期化的海洋综合开发技术,以提高深海作业的综合技术能力。重点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大洋金属矿产资源海底集输技术、现场高效提取技术和大型海洋工程技术,其中,深海作业技术是海洋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
我国向深海进军的步伐已经明显加快——
于2011年4月22日在上海命名交付的12缆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720”,作为亚洲首艘最新一代三维地震物探船,工作水深可达3000米,可在5级海况和3节海流情况下采集地震数据,并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探测和预处理系统;2011年5月23日,自重超过3.1万吨、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顺利交付。这些表明,我国终于在世界深海油气开发阵营有了一席之地,也标志着我国造船业在海工领域自主研发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据了解,2011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新的海洋遥感卫星。同时,将在青岛市打造一个科研基地,以加快对深海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研究速度。我国还有望自主建造深海钻探船和一个海底自动观测台网络。
尽管我们的深海资源勘探是在那些先进西方国家已经对海洋进行了五六十年的探索之后才起步的,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通向真正的深海资源强国的路依旧漫长而坎坷,但我国成为海洋大国已经可期可盼。□(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