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市政市容委近日公布本市第二季度“干净指数”,“建筑垃圾乱卸乱倒,扬尘遗撒”被城区和郊区居民同时选为最不满意的环境问题。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夜探访建筑垃圾遗撒现场。 现场一: 建筑垃圾侵占应急车道 8月5日晚11时,记者来到林萃东桥,举目望去,辅路从西向北掉头路段被装修废料、垃圾渣土侵占,散发着腐臭的垃圾堆足有四五个之多,绵延近百米。 不仅如此,北五环林萃桥的盘桥匝道拐弯处应急车道内,也时常出现多处小丘一样的建筑垃圾堆,混杂有石块、装修材料等,四十多天无人清理,甚至有的已滚落到行车道上,来往车辆纷纷减速躲避。 “刚上匝道时根本看不见,到了拐弯处才猛然发现路上有垃圾,赶紧踩刹车躲避,很危险。”一位刚刚驾车途经此处的司机说。“要是发生大事故,应急车道上全是建筑垃圾,延误救援损失就大了。”市民方先生说。 据朝阳区市政部门介绍,林萃桥周边新小区多,这些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多是居民小区中的装修垃圾,小区图省事,就以每车一两百元的价格找外地的运输车辆清运走。由于林萃桥位置偏僻,附近也少有限高杆和摄像头,那些私人运输车队就偷懒将垃圾倾倒在附近的立交桥下。而且,林萃桥也是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分界线,不少违规清运垃圾的私人车队钻空子,把林萃桥当作建筑垃圾的“理想”倾倒点。 现场二: 渣土遗撒给道路留疤 8月5日午夜时分,空旷的姚家园路上,一辆辆装满工程槽土的大卡车从建筑工地中飞快驶出,不仅车速超快,而且有的大车还未加苫盖,所过之处,尘土飞扬,不少渣土从车斗中撒出,后车碾压前车遗撒,原本平整的道路上,留下一块块厚达1厘米的“土嘎巴儿”。 “每次路过这里,都得注意躲避‘障碍’,一旦轧着‘土嘎巴儿’,就特别颠。”私家车主小许说,“政府投入这么多钱修了这么宽的马路,全被这些大车的遗撒给毁了。” 很多大车为了多拉,不按规定加装苫盖装置,“这样可以比加盖车多拉两三方土。”一位运输司机说,大多数清运渣土的卡车车速很快,“快跑,可以多拉几回。”多拉快跑,使得这些大卡车所过之处,遗撒严重。 “这些运输车辆还相互勾结,躲避检查。”朝阳区市政部门有关负责人说。一些运输车队私下建立“攻守同盟”,发现设卡检查,相互通风报信。甚至有的司机还和检查人员玩“躲猫猫”,被截获后就弃车跑掉,等检查人员走了,再回来取车。 治理难点一: 运输费太低导致乱卸乱倒 依据本市规定,建筑垃圾的处理费用本应由建设单位承担,但很多建设单位为了规避风险,直接把申请渣土消纳许可证、交纳建筑垃圾处理费用的责任推给了建筑垃圾运输者,增加了建筑垃圾运输者的经营成本。 建筑垃圾的处理费用包括运输费和处置费。本市目前运输费执行的收费标准是1999年制定的,每吨16元;处置费又称消纳场管理费,标准是1988年制定的,为每吨1.5元。这个价格远远低于其他省市。上海、昆明、深圳等城市的建筑垃圾处置费平均每吨30元。建设单位支付给运输车队的费用太低,不够运输到正规的建筑垃圾消纳场,运输车队为赚到钱,就会乱倒乱卸。 治理难点二: 建筑垃圾管理婆家多 本市建筑垃圾处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很多,例如建筑垃圾属于市市政市容委管;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归市住建委和市交通委管……协调起来难度不小。 相关新闻 建筑垃圾遗撒乱卸市民最不满 本报讯(记者 刘昊)在第二季度本市干净指数报告中,城区和郊区的居民均把“建筑垃圾”列为最不满意的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其中,郊区居民反映的建筑垃圾问题达到979个,占所有问题的64.96%。近两个季度,郊区县中,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建筑垃圾问题数量均占到八成以上。 目前,本市每年产生建筑垃圾约3500万吨,其中,城区产生1000万吨,农村重点村改造产生2500万吨。城区居民反映的环境卫生问题,超过一半与建筑垃圾有关,达到1864个,同比增加了82个,增幅为4.60%。其中,“未按要求清运”的问题近六成,“扬尘、泄漏、遗撒”问题近四成。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的建筑垃圾问题相对严重,三区的建筑垃圾问题占到全市城区相关问题的八成以上。但与一季度相比,朝阳区的同类问题有所下降,而海淀区和丰台区仍在增多。 市市政市容委今年6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工作的意见》,通过上调建筑垃圾处理费、实施建筑垃圾运输联单管理制度等措施,规范建筑垃圾运输市场。目前,市市政市容委正会同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等部门完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资质许可和准运许可条件,对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和车辆加强监管。 本月起至10月1日前,各区市政市容、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城管执法、公安交管等部门将联合对建筑垃圾无序排放、运输、处置进行集中整治。朝阳区今年开工的20多个工地门口还加装了摄像头,负责监控清运渣土的运输车辆,每个工地门口处均进行了路面硬化,并陆续加装水池和喷淋设备,避免渣土清运车车轮带土,污染环境。该区还要求建设单位使用“绿色车队”,所有运输车辆均需有苫盖、准运证,并计划为“绿色车队”加装固定电子标签和标识,实现对运输过程的全程监控。 本市还计划由市住建委、市公安交管局、市运管局、市路政局、市渣土处等多部门以及各区县市政部门协同作战,将建筑垃圾纳入网格监控,加大检查力度,对建筑垃圾运输实施24小时全时监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