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高度关注我国刚刚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之后,日本媒体随即对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月26日首次下潜到5000米以下深度的新闻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关切”。
我国“蛟龙”入海 日本媒体醋意十足
1965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阔别了38年以后重返井冈山,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2011年7月28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宣布,“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8日12点15分,在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完成第三次5000米级下潜科学考察与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再次改写我国载人潜水器下潜纪录,并发现海底有大量多金属结核。
事实上,深海技术被认为是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并列的高新技术,而载人深潜器则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以载人深潜器为依托,全球资源争夺赛早已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进入深海。无论是海洋科学研究还是资源开发、利用,其基础都是设施、设备的研发、建造、使用和管理,这是一个国家科研综合能力的展现。目前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拥有世界上仅有的5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些装备到达的范围遍及海洋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重要发现。
“蛟龙”号的诞生和启用,标志着我国终于有了参与这场角逐的能力。对于一直不敢正视我国综合实力正在增强的日本来说,这个消息同样让他们醋意十足,甚至大肆诋毁……
日本《产经新闻》7月26日报道称,“贪婪”的中国为了确保海洋矿物资源,向东北太平洋地区派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矿区争夺战”可能已经开始了。
日本右翼媒体更是煞有介事地报道称,中国“蛟龙”号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任务,意在与日本保持的纪录进行“对抗”。报道还称,中国“蛟龙”号成功突破5000米后,将加速对海底地形的调查以及资源探查工作。
同时,极具煽动性的词汇充斥在日本的各类新闻评述之中。比如,将我国此次开展的远洋深海探索称为“中国在大洋深处下赌注”、“中国毫不掩饰其对深海矿藏和能源的野心”等。这一切似乎在向人们表明:中日之间一场针对海洋资源,特别是深海资源的竞争即将开始。
海底资源受捧 我国奋起直追
目前,海洋能源资源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主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专家介绍,海洋能源开发要瞄准四大战略领域:第一是海洋石油的深水领域。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44%在深水。第二个领域是LNG(液化天然气)领域。进入21世纪,世界油气12项重大发现中有8项在海洋,其中7项是天然气。第三个领域是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一种新兴能源,由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下以固体状存在于海底。据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相当于煤、天然气、石油三者资源量总和的5倍。第四个领域是海洋能,这是取之不尽的低碳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海洋意识长期游离于社会主流意识之外。但作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新兴经济体,我国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紧迫,海洋疆土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尽管在海洋资源探测开发上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奋起直追,短短几年间就建造了远洋探测船只和海洋研发基地,发射了地球资源探测卫星,迈向海洋的步伐日趋加快。
就深海探测来说,去年 “蛟龙”号潜入3759米深海后,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后第5个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虽然前四国均已有可下潜6000米甚至6500米的载人潜水器,但目前经常下潜的深度在5000米以内。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的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如果明年7000米海试成功,就意味着我国载人深潜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意味着我国的潜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同时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不久的将来,它将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等复杂海底进行科考,还可以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通过摄像、照相对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等进行评价。
开发海底资源 中国差距不小
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岛国和海洋大国,日本的深潜水平和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水平,都远远高出我国……
日本早在1989年就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载人潜水器深潜的纪录。它已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已经下潜了1000多次。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矿产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对此,日本人忧心忡忡,并一直试图制定突破资源瓶颈的长远对策。近年来,日本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日本论”在日本大行其道,其核心观点是主张日本积极向海洋前进,并抑制大陆国家走向海洋。日本综合研究所董事长寺岛实郎说:“虽然日本一向被认为是资源小国,但是如果把目光投向海洋,想法就会发生180度的转变。”
实际上,日本人对于“海洋日本论”的真正用意并不避讳。日本共同社就发表文章公开称,“日本的领海和专属经济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六,是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之后的海洋大国。对资源小国日本而言,确保稳定的资源获取是当务之急,而在日本的海底沉睡着许多海洋资源。因此,向海洋和宇宙这两个科学前沿发起挑战是日本在世界‘资源战争’中胜出的关键”。
另据报道,为了抢得探测深海固体矿产的先机,从2008年度起,日本政府着手进行开发海底热液矿床方面的调查,目标是在2019年度前确立起商业化所必需的技术和完成经济性评估。“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受日本政府的委托,与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合作正在研讨采矿方法等,目前已研究出以厘米为单位的卫星测定海底地形的先进技术。据了解,迄今日本从未对近海海域展开过勘探,其海洋探测船几乎都是深海探测船。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大搞海洋探测呢?有关专家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测现在还有争议地区的深海资源,而一旦获得了有关的数据,日本就会用各种方法将该片海域划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从而占有更多的专属经济区。说白了,那就是采取“先下手为强”的策略,为将来抢夺更多的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作准备,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其资源贫乏的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政府可谓处心积虑,机关算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公约生效后10年内,各国可向联合国提交延伸200海里外的大陆架界线的申请资料。日本由于拥有海洋科技力量,迅速采取了行动,于1983年开始掀起调查海洋热潮。2002年,日本建立了大陆架调查联席会议制度。2004年8月又将它改组、扩大为以官房副长官为主席的“有关省厅关于大陆架调查、海洋资源等联络会议”,并对各省厅进行工作分工:海上保安厅负责海底地形精确调查,文部科学省负责勘测地形构造,经济产业省负责提取海底岩石样本。不久,日本根据探测结果,提出了447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的主张。2009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其中规定了制定综合海洋战略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将海洋政策与国家战略捆绑在了一起。几乎与该法同时,日本政府还出台了一部未引起广泛关注的《海洋建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这部法律中规定在排他性经济水域中海洋资源开掘设施的半径500米范围内,禁止未经许可的船只进入。去年11月12日,日本向联合国提交了划界申请,主张约74万平方千米的外大陆架,包括与我国存在争议的冲之鸟礁的外大陆架。
由此不难发现,日本媒体为何对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下潜到5000米以下深度的新闻表示出如此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