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践探索
◆郭云飞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搭建起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数据支撑,其做法值得总结。
顶层设计覆盖全面。相继出台了《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试行)》《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评估指南(试行)》《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规定》《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近期出台了《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各类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的管理,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同时,以“抓点示范、典型引领”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市(区)落实《意见》。陕南三市均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监测体系的实施方案,咸阳、铜川、榆林等市已编制相关方案草案。
监测管理科学规范。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绩效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2021年各项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任务完成较好,发挥了“顶梁柱”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围绕支撑“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守护好黄河母亲河、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5个方面重点任务,安排部署了今年九大类48项监测任务。商洛出台了市级监测工作绩效评估办法和监测能力建设评估指南。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榆林等市起草了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改革方案。
服务支撑有序高效。及时提供环保快报、监测要情等多种类监测产品。积极开展专项监测,组织开展了陕南三市矿区专项监测、黄河流域排污口专项监测和5家企业(园区)二噁英执法监测。加强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推进陕西省重点河流水质综合分析与预报预警系统项目建设和西北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系统应用升级。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成立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工作室,臭氧预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臭氧预报技术指南地方标准通过了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评审。
网络建设立体推进。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对只有一个空气自动站的县(区)启动了第二个空气自动站建设和省控老旧站点设备更新工作,对尚未建设环境空气颗粒物及VOCs组分监测站的市(区)进行填平补齐。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网,组织开展陕南地区市控水站上收工作,完成陕北5个新建省控水站验收,开展陕南主要河流出境断面重金属自动站建设。启动生态监测网建设,组织完成全省573个国家生态质量样地核查,为下一步开展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布设奠定基础。
监测能力大步提升。对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站点开展市级交叉运维,数据质量稳中有升,监测队伍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会同执法部门联合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妇联等单位启动了今年的联合大练兵活动。完成西安、宝鸡、汉中三市持证上岗考核工作。积极推进示范实验室建设,出台了示范实验室评选办法,拟推出一批市级特色示范实验室。稳步开展碳监测试点,铜川市作为碳监测评估基础试点城市开展了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
监测质量持续提升。出台了质量管理规定和站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提出人为干扰站点数据质量情况及处置措施等方面内容。加强日常监管,一方面加强行业内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持续对全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检查。延安、咸阳等市印发了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强化站点运维保障,对国省控站点周边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及时查处国控空气站点人为干扰问题,组织各市(区)举一反三开展自查,召开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确保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视频会,对确保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再安排再部署。
作者单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
我来说两句
已有0评论 点击全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