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晏利扬 赵晓
贺田村,浙江省龙游县南部山区的一个普通小山村。这个距县城35公里,仅有农户428户、村民1528人的小山村,却因衢州“第一干净村”、农村垃圾分类“贺田模式”而名扬海内外。 劳光荣,年逾花甲,自1993年至今担任贺田村党支部书记。这位如他名字一样朴实的老支书,却做到了城里人想做却做不到的事。 初夏时节,记者专程前往贺田村,听老支书讲讲垃圾的故事。 自己动手清理垃圾 村民照扔前功尽弃 走进贺田村,这里有城里模样的小公园、亭台水榭,有老年活动室和图书室,有标准的篮球场,有干净的水泥路,有漂亮的路灯,有新建的带车库花园的别墅;也有陈旧却整洁的老屋,有门前屋后的鲜花绿树,有古朴的卵石驿道,还有老式平房前一畦畦的菜地!你会疑惑,这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里? “以前,我们这里是家家户户门口一个大垃圾堆,露天粪坑,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前来迎接我们的老支书很快就拉开了话匣子。 2009年,龙游县贯彻落实浙江省开展的“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从有限的财政预算中拨款对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我们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但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上面给了村里23万的资金,我们另外还筹了40多万元。”劳光荣说。 路好了,灯亮了,景美了。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以及村前溪流里到处胡乱堆积的各类垃圾,让老支书看了很不对劲。 “2010年,我提出做些花不了多少钱的事,就是开展村庄的垃圾清理。”没想到,老支书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村两委干部的反对。“当时村集体太穷了,连请村民劳动每天12元的补助都付不起。”劳光荣说。 在做通村干部们思想工作后,劳光荣带着7个村干部和9个村小组长动手开展了大清理。沉睡多年的垃圾死角清理干净了,溪沟里的白色垃圾捞起来了,建筑垃圾清运走了…… 还没等劳光荣他们从劳动的喜悦中回过神来,村民们满地乱扔的垃圾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垃圾弄不干净,气都被气死!清理是治标不治本,必须要把村民们的习惯改过来。”劳光荣下定决心。 学城里搞垃圾分类 过程艰难措施得力 要解决村里垃圾问题,一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二是要培养村民的习惯。一个山村向城里学习的垃圾实验就此拉开了序幕。 经过多方学习,结合村里实际,一个多月后,一套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机制出炉了。 “我们把垃圾分成了四类,一类是有机垃圾,如剩菜剩饭、瓜皮果壳等;第二类是可回收垃圾,如废旧塑料、废金属、纸板等;第三类是建筑垃圾;第四类是有害垃圾,如废旧灯管、电池、农药瓶等。有机垃圾可还山还田,可回收垃圾定期有人收购,建筑垃圾运到低畦点集中堆放填坑造地,有害垃圾定点投放,保洁员及时清运。”劳光荣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建立机制易,实际操作却难。难在哪里? “刚开始我们被村民骂死。”劳光荣说,刚开始时,村干部门挨家挨户上门去宣传,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农村卫生习惯沿袭了几千年,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吗?而且对垃圾进行“无聊”的分类,城里都搞不好呢。更有些村民直斥村干部是“吃饱没事干”!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村两委没有退缩。“村民说的对的,我们采纳;骂得难听的,我们就当穿耳过。”劳光荣说。 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同时,贺田村强势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村被划分为5个责任区、24个垃圾投放点。要求农户上午8点前或傍晚5点以后将生活垃圾和有害垃圾投放到指定点,村保洁员每天上午9点半前清运完毕。村里还对每人每月发放10个垃圾袋,袋上有编码,前一数字表示卫生责任区,后一数字表示户主代号,等于给垃圾袋贴上了“身份证”,哪家乱扔,一查就查到了。 “印上编码和‘贺田村分类垃圾袋’字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村民不会将垃圾袋挪作它用了。”劳光荣笑着说。 根据城里的经验,垃圾分类最难是在落实。对此,村里专门成立卫生保洁领导小组,下设测评组和监督组,每月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全面检查。检查内容细化为室内卫生、庭院整洁、房前屋后卫生、牲口圈养、垃圾分类五项,并实行专人检查打分,测评结果全部公布上墙。 村容干净村民也文明 贺田模式被编入教材 垃圾分类开展半年后,贺田村的村民们基本都能按要求开展垃圾分类了。 谈及贺田成功的经验,劳光荣自己总结了4个方面:责任、认真、坚持及习惯的养成。 “韩国、日本能做到垃圾不落地,为什么中国不行?我觉得必须有个过程,必须坚持下去,让良好的习惯慢慢养成。”劳光荣说。 村里慢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评测公示制度实施了3个月后,有一天晚上11点多,劳光荣接到村里一个妇女的电话:“她不肯说是谁,就质问我:‘我家卫生搞得比隔壁那户好,你们怎么分给他评得更高啊?’”听着电话里的抱怨,劳光荣心里却万分欢喜,因为他心里清楚,村民们越在乎分数,离他的目标也就越接近了…… 借着这势头,村里年终根据各户全年得分情况,设置了一、二、三等奖。每年3月,村里还为此专门举办一场自编自导的颁奖晚会,获得荣誉的村民将上台领奖。“奖品就是些扫帚、拖把、围裙之类的日用品。虽然不贵重,但是能够带着大红花在父老乡亲面前领奖,对所有村民来说都是荣耀的事。”劳光荣说,村民们得了奖也说,家里搞干净了,自己住得也舒服,大家都做好了,村里的环境也就跟着好了。 现在,贺田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无蝇、无狗、无违建的“三无”村。村里还为全村农户安装了排污管6000多米,建造了50吨污水处理池3个,小污水处理池5个,建造了公厕6座,太阳能垃圾处理分拣房一所。 村子美了,村民的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村里相继推出“和睦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村民们的衣服也穿得整洁了,生病的少了,村民集体荣誉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国家级生态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衢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文明村”……一块块荣誉已经挂满了村支部的会议室。 龙游县在贺田村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出《龙游生态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作为教材,将“垃圾怎么扔”变成了全县农民的“必修课”。衢州市委书记陈新在现场调研后也表示,贺田村创造出了农村环境整治的“贺田模式”,成为了美丽山乡的典型,要全面推广并使“贺田样本”变成“衢州样本”。 越来越好的环境,越来越出名的“贺田模式”,给村民们开辟了致富新途径。村里的旅游服务中心和农家乐接待起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村民种植的笋竹、茶叶、高山蔬菜等生态产业,也受到游客青睐。“我们村今年以来已接待了省内外一万六七千人前来参观考察,就连几内亚前总理都来过。”劳光荣自豪地说:“可以说,你随时随地到村里来,看得见房前屋后的泥土,但绝对看不见垃圾。” 而借助村前的的潼溪和村后的雄鸡山,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贺田文化品牌,开发农产品休闲经济等,已被列进村两委班子的议事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