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长寿和健康的渴望,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涌入巴马,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巴马迅猛发展的养生生态旅游中,盘阳河两岸的许多小村庄也建起了大片的楼房,曾经的宁静也因此被打破。资料图片
◆见习记者昌苗苗 “我们现在都不敢喝盘阳河的水了。”谈起盘阳河,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县“长寿村”巴盘屯村村民黄妈贤感触颇多。 流淌在广西西北群山中的盘阳河是巴马人的“母亲河”,黄妈贤生活了50年的巴盘屯村就位于盘阳河的中游。在她的记忆中,当年的盘阳河水比现在要清澈得多,村民们都拎着桶到河边取水、洗衣做饭。现在河水不但变成翡翠绿色,还飘着淡淡的腥味。 近些年来,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缔造了养生传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养生者纷至沓来,聚集在盘阳河两岸的村子里,致使这里千百年来的宁静被惊扰,生态环境遭遇极大挑战。 巴马的宁静、祥和从此被打破,就连22年前亲自将巴马送上“世界长寿之乡”席位的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也叹息说:“再也不想去了。”在国内举办的某次研讨会上,他直称巴马是“失败的案例”。 现状: “长寿之乡”吸引人们大量涌入 坡月村只有2500多人,但在暑期高峰时,村里的“候鸟人”可以超过8000人。即使在淡季,村里的“候鸟人”也要远远多于本地人 对于偏居广西一隅的巴马来说,之所以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大量涌入,和这里的长寿老人数量多有很大关系。有数据显示,这里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有31人,是国际长寿标准的4倍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有很多国内外科学家前来考察。 但真正让巴马开始声名远扬的,是在1991年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上,巴马被宣布为继前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南疆一带之后的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 随着媒体的大量宣传,许多人带着对长寿和健康的渴望,来到了巴马。近几年来,更是有不少人每年都固定来巴马居住一段时间,变成了“候鸟人”。 在巴马县坡月村支书黄大尚的记忆里,在2006年时,来村里常住的外地人仅有70多人,当时坡月村还未建设旅馆,来客到了这里,就借住在农户家。但到了2008年,坡月村常住的外地人就增加到了几百人。 2008年1月,巴马举行“中国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双牌的揭牌仪式,这使得来涌入巴马的人开始迅速增加。 对于巴马来说,2009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巴马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涌入的外地人以数十倍的速度增加,一下子挤满了从坡月村通往百魔洞的小路。 “目前,坡月村只有657户,2500多人。但在暑期高峰时,村里的‘候鸟人’可以超过8000人。”黄大尚说,即使在淡季,村里的“候鸟人”也要远远多于本地人。 坡月村只是巴马的一个缩影。据当地相关部门统计,巴马县辖区盘阳河沿岸涉及3个乡镇15个行政村104个自然屯,常住人口为19.9万人、县城区6万人,但外来居住的“候鸟人”高达10万人。 外来人口的涌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巴马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个、星级酒店6家,旅游宾馆饭店185家、农家旅馆200家,总床位9000余张。2013年接待旅游人数263.36万人(次),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7倍。 旅游经济虽然带动了这个贫困县的GDP,但似乎并未拉动景区周边的基本设施建设。在常住居民达7000多人的坡月村,连一个简易的污水处理厂都没有,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入盘阳河,垃圾也是随地丢弃。 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近几年,很多“候鸟人”在盘阳河上游游泳,村民们只能另寻水源,改喝附近龙泉山上的泉水。 这位村民说,以前坐在家门口乘凉,抬头就能看见清秀的山林,现在村里满是大大小小挨得紧紧的自建楼,抬头能看见天空都不错了,更不用说看风景了。 “那么多病人来这里(养生),多多少少会对环境有影响吧,我们怕被传染。” 影响: 盛名之下面临巨大环境压力 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垃圾随意丢弃、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给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里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水、空气、地磁、阳光——你走在路上,它都在给你理疗。”重庆人汪仲华跟记者谈起他来巴马的原因,这也是“候鸟人”的普遍想法。 64岁的他在3年前和老伴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之后,就决定每年都要来坡月村住上几个月。 巴马县旅游局局长黄燕飞表示,巴马旅游打出了“养生”的品牌,但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所谓的“长寿密码”太离奇了:“巴马是挺神的,但是别离奇。巴马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水、空气、阳光、地磁,还有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 对于“候鸟人”,黄燕飞直言自己的感觉非常复杂:“(他们来这里)有利有弊吧。利的方面是‘候鸟人’对巴马的宣传可以助推旅游业,也可以给当地党委政府出谋献策;而弊的方面则是‘候鸟人’素质参差不齐,引发了很多问题。” 黄燕飞说,来这里的人有很多是“中低端群体”,没带来多少消费,却占用了当地不少资源,还造成环境过载,给当地的医疗卫生、治安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百魔洞(取水)那个地方我们为什么要围起来?有的‘候鸟人’下去泡脚、洗澡,而且还有溺水的,已经溺死了几个人。这里是我们的饮用水源,很多居民饮用水都来自这里。取水可以,但不能在那里泡脚、洗澡。”黄燕飞说。 广西百色市环境监测站2013年对盘阳河练乡抽水站饮用水取水点监测显 示,2013年第一季度,仅有COD1项指标超过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0.07倍。2014年,河池市环境监测站对巴马县的盘阳河增加了百魔洞、甘水桥、赐福湖3个监测断面,2014年第一季度监测表明,3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 巴马县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巴马盘阳河段共有808个排污口,其中盘阳河旅游核心区共有64个排污口,绝大多数排污口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盘阳河虽受周边农村面源、乡镇及旅游业生活污水影响,但由于污染源“点多、面广、水量小 ”,且县城饮用水取水口上游无企业排污,没有建设水电站,未形成库区型水域,河流具备较好自净能力,但对比过去的Ⅰ类和Ⅱ类水质,水质已有所下降。 “考虑到目前外来人口较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盘阳河面临的环境压力还是很大的。”这位负责人表示。 今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自治区发改委、环保厅、水利厅、旅游发展委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巴马环境污染进行了实地调研,摸清了巴马环境质量下降的症结所在。 自治区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一语中的:“巴马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无法适应外来人口迅速增长的需求。” 这位负责人解释说,盘阳河流域涉及巴马县和凤山县,两县均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石漠化治理重点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县级财政极其困难,对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 2013年,巴马县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资金缺口4500万元。到目前盘阳河流域也仅有巴马县城建有1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万吨,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同样严重滞后。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巴马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人数特别是养生游客的急剧增长,受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以及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盘阳河流域的“两违”(指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现象日趋严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严重滞后,目前仍没有一个总体规划来统筹协调流域沿岸的乡镇、村庄建设。 此外,盘阳河沿线乡镇总体规划虽然大多已编制,但编制水平不高,而且近期建设地带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没有编制。 农村垃圾随意丢弃、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给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这给巴马县的规划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应对: 采取措施补足环境“短板” 整改关闭一批污染企业,启动一批环保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编制规划,通过补足生态保护“短板”,为巴马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巴马的污染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201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专程到巴马调研。他说,如果巴马发展到了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房子、污水横流的地步,那么巴马作为“长寿之乡”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没有了。 彭清华还告诫当地党委政府,生态环保是巴马的生命,对巴马,我们不看重GDP,在经济增长上不给太大压力。看重的是生态环保建设,看旅游业比重、看服务业发展、看百姓收入提高。要以这种新的导向,使当地干部保持一种平常心来谋篇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面对巴马面临的巨大环境压力,当地政府部门也开始采取措施,来改善巴马的生态环境。 巴马县委书记奉海峰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表示,结合“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发展定位,巴马将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保护后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永远第一”。 为了既减轻巴马的环境压力,又可以与周边县区产生集群效应,2013年9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巴马为中心区域,将巴马、东兰、凤山、天峨、都安、大化打造成以养生度假、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为主题功能的国家生态旅游基地。这一规划的出台,对于巴马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多了一层保障。 记者了解到,巴马旅游区6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已全面启动,《巴马县总体规划(2011~2030)》已批复实施,包括县城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环卫、绿地、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编制。 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有望在今年通过审议,上升为省级条例。 记者了解到,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广西投入400万元,初步建成巴马县城周边20公里范围内农村生活垃圾搜集处理体系;斥资3000万元,对从燕洞到坡月百魔洞沿线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建设公共设施;同时组建行政综合执法局,加大对“两违”现象的监管和打击力度,核心景区已有12栋违章建筑被查封处理。 目前,巴马核心区的农贸市场改造和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垃圾中转站等一批自治区层面的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 相关部门投入100万元,开工建设了甲篆乡坡纳村的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投入2560万元,建设甲篆和坡月两个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完成建设的前期及招投标等工作,并已开工建设;建成了甲篆游客服务中心、盘阳河休闲步道、凉亭、停车场等一批旅游公共设施。 此外,巴马还关停了淀粉厂、冶炼厂等一批污染大户,对23家企业进行重点整改整治,责令关闭1家、停产整改1家、限期整改17家、搬迁4家,同时严格禁止带有污染性质的企业进入巴马。 巴马发改局局长卢丽梅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当前“候鸟人”大量涌入给村镇带来的环境问题,乡镇的固体垃圾全部被运往县城附近一个投资了5000万元建设的垃圾填埋场;全县两个大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动工,预计今年年底就可完工。 自治区各部门还安排项目资金重点帮扶。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今年筹措2000万元支持巴马县乡村污水管网建设;环保厅拨款100万元支持巴马县燕洞乡龙辉村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计划投资908.5万元用于巴马镇坡腾村坡独屯、盘阳村街上屯等10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水利厅将安排1000万元用于盘阳河甲篆乡百魔洞口至平寒屯河段河道整治工程;林业厅将投入2431万元,落实造林项目5个。 警惕: 不要让人为追捧变成环境灾难 巴马吸引人们涌入,环境因素是关键。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养老”和“养生”也就变了味,消费者利益和当地社会经济都将受到损害 巴马是个传奇,许多生病的人怀着“朝圣”的心态纷至沓来,过多涌入的人口却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来巴马,真能包治百病吗? 有医学专家表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遗传、环境、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的,治疗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医治患者的心理,对于绝症更是这样,药理已经宣告无效,但心灵的力量却难以估量。病友来到巴马,生活环境变了、生活作息也变了、心态也不同了,身体状况有所好转,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但并非来过巴马的或者住在巴马的病人就能不被病魔打倒。 “归结来讲,巴马人长寿环境因素中的山水、空气、地磁等,皆与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但这些环境资源在广西并非巴马独有。”有专家表示,目前广西已有巴马县、永福县、东兴市、昭平县、阳朔县等14个县(市)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加上今年4月9日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的天等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共有16个, 占到全国的30%。 医学研究认为,广西多数地方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饮食健康,因此造就了如此众多的“长寿之乡”。 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告诉记者,长寿不是单一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有遗传、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淳朴的民风造就了广西的天然长寿优势。 赵宝华说,巴马“候鸟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新型的“异地养老”、“异地养生”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出现在生态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是依托环境优势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因此,环境因素成为这一模式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因其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迅猛,容易出现供需失衡、消费需求超出环境承载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旦这一模式的核心竞争力——环境遭到破坏,“养老”和“养生”也就变了味,消费者利益和当地社会经济都将受到损害。 那么,如何让这一经济模式下的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赵宝华说,一方面,外地消费者在选择到哪个“长寿之乡”消费时要保持理性,并且尊重当地的村规民风,尽可能少地给当地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强化主导和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使当地社会在享受环境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保持人与环境和谐统一,不要让追逐“长寿健康”的美好愿望破坏了自然天成的恩赐。 |